[发明专利]一种蓄电池端盖、壳体及蓄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5846.0 | 申请日: | 2009-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道坦;郝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30;H01M2/36;H01M2/06;H01M2/26;H01M2/02;H01M10/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陈俊斌 |
| 地址: | 51811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端盖、具有该端盖的壳 体以及使用该壳体的蓄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的蓄电池的端盖结构中,极柱伸入蓄电池内部的一端通常与极耳 延伸柄铆接相连,这种连接方式比较牢固,成本较低,但是由于铆接属于 机械连接,极柱和极耳延伸柄之间的接触区域内金属原子不能十分紧密地 连接在一起,蓄电池工作时,电子的传输通道稀疏且不连续,导致连接处 电阻较大。另外,极柱和极耳延伸柄的表面一般都镀有防腐蚀的氧化层, 该氧化层的导电性一般较差,为电流传输造成很大障碍,因此,铆接的连 接方式使极柱与极耳延伸柄之间的电阻较大、导电率低,铆接处损耗了一 定的电量、电流传输效率低。使用该端盖的蓄电池由于在端盖上的电量损 耗较大,影响了蓄电池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极柱 与极耳延伸柄之间接触电阻小,导电率高的蓄电池端盖,一种电能损耗少 的蓄电池壳体以及一种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蓄电池。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蓄电池端盖,包括盖板、绝缘垫、极柱和极耳延伸柄,所述盖板 上设有通孔,所述极柱上也设有贯通的注液孔,极柱的顶端伸出盖板上的 通孔,所述绝缘垫套在极柱上将盖板与极柱隔开,所述极耳延伸柄的一端 用于和蓄电池极耳相连,另一端焊接在极柱的底端。
所述极柱与极耳延伸柄通过超声点焊、电阻焊或激光焊的方式焊接。
所述极柱与极耳延伸柄通过超声点焊或激光焊的方式焊接。
所述极柱的底端设有凹槽,所述极耳延伸柄与极柱相连的一端具有弯 折设置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设有一个孔,该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注液孔 的孔径,所述连接片焊接在所述凹槽的槽底,并将注液孔容纳在连接片上 的孔内。
所述蓄电池端盖为圆柱形蓄电池的端盖。
所述蓄电池端盖为方形蓄电池的端盖。
本发明保护了一种蓄电池壳体,包括端盖和筒体,所述端盖设置在筒 体的端部,该端盖为以上所述的端盖。
所述蓄电池壳体为圆柱形蓄电池的壳体。
本发明保护了一种蓄电池,具有蓄电池壳体,该壳体为以上所述的壳 体。
所述蓄电池为圆柱形蓄电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蓄电池端盖上,极柱与极耳延伸柄之 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由于极柱和极耳延伸柄都是金属材质,两者焊接 使焊接区域内的金属相互融合,极柱和极耳延伸柄的金属原子界面三维熔 接在一起,微观的连接十分紧密,蓄电池工作时,电子在金属原子之间直 接传输,传输通道密集且传输效率较高,且不会受到金属表面的氧化层的 阻碍,因而极柱和极耳延伸柄之间电阻较小,电导率提高,使蓄电池在该 位置的电能损耗大幅降低。由于同样的原理,对于具有该端盖的蓄电池壳 体,电能损耗相对较少,对于使用该壳体的蓄电池,功率损耗较小,因此 工作效率提高,使用寿命增加。
另外,极耳延伸柄上的连接片焊接在极柱底端的槽底时,这种连接方 式不仅牢固、稳定,而且使极耳延伸柄不会接触注液孔内的电解液,进一 步保证了蓄电池的质量。
圆柱形蓄电池、方形蓄电池等的蓄电池都可以采用本发明中的结构, 以达到提高蓄电池效率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蓄电池端盖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蓄电池端盖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蓄电池端盖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蓄电池端盖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图, 本图中的蓄电池端盖用于圆柱形蓄电池,包括盖板1、极柱2、绝缘垫3、 不锈钢垫圈4和极耳延伸柄5。盖板1中间具有一个圆形通孔,极柱2的 中间也具有一个贯通的注液孔22,该注液孔22用于从端盖处向蓄电池内 部装入电解液。极柱2的顶端伸出该通孔形成蓄电池的正极或负极,极柱 2的底端留在盖板1内部与极耳延伸柄5相连;具有弹性的绝缘垫3套在 极柱2上将盖板1与极柱2绝缘隔开,并使蓄电池端盖处形成良好的密封; 不锈钢垫圈4也套在极柱2上,并被绝缘套3紧压在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5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