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氟、氮、硼离子注入形成超浅结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4541.8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5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毅;张扬波;张正元;谭开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1/04 | 分类号: | H01L21/04;H01L21/265;H01L2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离子 注入 形成 超浅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浅结的制作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氟、氮、硼离子注入形成超浅结的制作方法,它应用于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制造方法中,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向硅片中引入杂质元素,即热扩散和离子注入。热扩散是利用高温驱动杂质穿过硅的晶格结构;离子注入通过高能离子轰击将杂质引入硅片,杂质通过与硅片发生原子级的高能碰撞,被注入。在半导体制造刚刚开始的阶段,热扩散是晶片掺杂的主要手段;随着器件尺寸的逐渐缩小,现在主要的掺杂方法采用离子注入。一般CMOS器件中,低于100nm的高浓度掺杂结通常都被称为超浅结(Ultra Shallow Junction)。离子注入以其精确的注入深度和浓度的可控制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超浅结的制作工艺中。
要形成硼的超浅结,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1)由于硼原子质量很轻,同等能量下其注入的投影射程更深,制作硼掺杂的超浅结最难,所以行业通常采用超低能量注入硼离子。2)沟道效应。单晶材料由于原子有序排列的原因,会沿一定规律形成若干个核阻滞作用很小,电子密度很低的通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沟道效应。沟道效应的存在会使得预期工艺浓度分布的设计范围被大大扩展,特别是在超低能离子注入工艺中,其沟道效应会更加显著。3)增强扩散效应。增强扩散效应是离子注入后在高温退火时的独特的物理现象。在硅晶体中,由于离子的轰击会造成了晶体结构的损伤或形成缺陷,在高温退火时,注入的杂质在衬底中扩散长度大大增强而形成的增强扩散效应,它最为显著的表现是扩散系数大幅增大,某些低温下扩散系数甚至可达到正常扩散系数的上亿(108)倍。
目前有一些制作超浅结的方法,如专利号为“200610147797.3”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两步快速退火形成超浅结的方法。它的工艺原理是通过快速退火时加入稀薄的氧气,通过氧元素的作用机理抑制硼元素的增强扩散,达到制作超浅结的目的。此方法由于退火需要加入微量稀薄的氧气,氧气的含量控制达到了ppm数量级,因此对快速退火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在普通的快速退火炉中是不易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通过氟、氮、硼离子注入形成超浅结的方法,通过采用氟、氮、硼混合注入的技术,利用氟元素、氮元素的共同作用来抑制硼扩散,提升对于硼扩散的抑制效果,从而实现超浅结的制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通过氟、氮、硼离子注入形成超浅结的方法,其步骤包括:
1)对硅衬底进行氟离子注入;
2)对所述硅衬底进行氮离子注入;
3)对所述硅衬底进行硼离子注入;
4)对所述硅衬底进行氮气退火。
所述对硅衬底进行氟离子注入的方法包括:选择衬底电阻率0.8~1.2Ω·cm的N型硅衬底;在硅衬底上需要制作超浅结的区域进行氟离子注入,能量为30~40keV,剂量为1×1015~2×1015/cm2。
所述对硅衬底进行氮离子注入的方法包括:在需要制作超浅结的区域进行氮离子注入,能量为5~10keV,剂量为5.0×1011~5.0×1012/cm2。
所述对硅衬底进行硼离子的方法包括:在需要制作超浅结的区域进行硼离子注入,能量为3~5keV,剂量为1.0×1011~1.0×1015/cm2。
所述对硅衬底进行氮气退火的方法为:采用单步退火法或者两步退火法进行退火。
所述单步退火法的方法包括:在普通快速退火炉中,退火温度为920~980℃,退火时间为1~10s,退火升温速率为200℃/s~300℃/s。
所述两步退火法的方法包括:第一步:退火温度为600±50℃,退火时间为:在普通热退火炉中,退火时间20~60min;或在普通快速退火炉中,退火时间60-180s;第二步:在普通快速退火炉中,退火温度为920~980℃,退火时间为1~10s。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通过氟、氮、硼离子注入形成超浅结的方法,通过采用氟、氮、硼混合注入的技术,利用氟元素、氮元素的共同作用来抑制硼扩散,提升对于硼扩散的抑制效果,从而实现硼掺杂的超浅结。与一般常规的超浅结的方法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45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入器装置
- 下一篇:具有电动应急放低装置的医院用床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