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脱汞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03023.4 | 申请日: | 2009-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6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 发明(设计)人: | 杨剑;杜云贵;刘清才;刘艺;董凌燕;隋建才;洪燕;丁小红;吴其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10 | 分类号: | B01D53/10;B01D53/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400044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汞工艺,特别涉及一种烟气脱汞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的排放标准也要求越来越严格。
煤炭是比较常用也是比较重要的能源,燃煤发电是煤炭利用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燃煤发电将占主导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燃煤烟气中汞的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有效的降低汞排放以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是我国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烟气中汞的排放污染则尚未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脱汞工艺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SCR工艺),一般使用蜂窝式或板式催化剂,占地面积大,催化剂用量大,因此投资及运行成本高,且通常工艺复杂,操作与维护困难,难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为此,开发燃煤的实用脱汞工艺技术和装备,逐步推进产业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是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急于解决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烟气脱汞工艺,工艺较为简单,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而又经济实用,适用于推进产业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从而适应于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脱汞方法,装置简单,占地面积小,制造和安装成本较低,操作工艺较为简单,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而又经济实用,适合燃煤电厂的烟气脱汞,适用于推进产业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从而适应于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本发明的烟气脱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汞吸附剂通过布料器装入反应容器;
b.50~400℃的锅炉烟气进入反应容器,与反应容器内的汞吸附剂混合扰动形成反应床层,使烟气与汞吸附剂在反应床层内剧烈湍动;
c.脱汞后的净烟气通过加压设备加压后由烟囱排出。
进一步,步骤a中的汞吸附剂为改性活性炭,所述改性活性炭由活性炭表面按质量百分比均匀覆盖1—17%的硫构成;
进一步,步骤b中,反应过程中,在反应容器内喷入工艺水增湿;
进一步,步骤a前,还包括改性活性炭的制作步骤:
I.粒径为20~40目的活性炭和单质硫混合后置于加热容器中;
II.在加热容器中,硫在400~600℃的温度下,通过热沉淀作用负载到活性炭上,保温60~120min,可得改性活性炭;
进一步,所述反应容器为反应塔,所述反应塔底部设置锅炉烟气进口和工艺水进口,上部设置脱汞后烟气出口;步骤c中的加压设备为引风机,所述引风机进口与脱汞后烟气出口连通,出口与烟囱连通;
进一步,还设置除尘装置和废料储仓,步骤c中,净烟气进引风机前先通过除尘装置捕获粒径大于40目的改性活性炭,并送回反应塔循环使用,粒径小于40目的改性活性炭进入废料储仓;
进一步,还设置增湿装置,步骤b中的工艺水由增湿装置供给;
进一步,步骤I中,所述活性炭和单质硫混合后通过称重给料机称重后置于加热容器内,所述加热容器为加热炉;
进一步,改性活性炭由活性炭表面按质量百分比均匀覆盖11%的硫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烟气脱汞方法,采用简单的吸附及分离装置,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造和安装成本较低,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运行成本低,汞脱除率大于90%,粉尘脱除率大于95%,能够满足烟气脱汞的需要,环境友好而又经济实用,适合燃煤电厂的烟气脱汞,适用于推进产业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从而适应于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图中I为催化剂进入反应塔流程;II为锅炉烟气流程;III为工艺水流程;如图所示:实现本发明的装置结构如下:包括反应塔1、引风机2和烟囱3,所述反应塔1内装有汞吸附剂4,汞吸附剂为改性活性炭,所述改性活性炭由活性炭表面按质量百分比均匀覆盖1—17%的硫构成;反应塔1底部设置锅炉烟气进口,上部设置脱汞后烟气出口,所述引风机2进口与脱汞后烟气出口连通,出口与烟囱3连通;改性活性炭适应烟气温度范围宽,可布置于烟气脱硝或烟气脱硫前后,布置方式也比较灵活;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增湿装置6,所述增湿装置6的工艺水出口接入反应塔1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大学;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30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