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轴薄壁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其加工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2917.1 | 申请日: | 2009-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9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益香;罗隽;胡月平;危亚军;尤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4 | 分类号: | B23P23/04;B23Q3/00 |
代理公司: | 贵州国防工业专利中心 52001 | 代理人: | 杜胜雄 |
地址: | 550006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壁 零件 加工 方法 及其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轴薄壁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机械加工领域中长轴薄壁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极为常见,但加工时极易发生变形,难度大,达不到技术参数要求,加工合格率也低,如柱塞类长轴薄壁零件,其加工的技术参数为长度:61.5mm,壁厚:1.2mm,外圆尺寸精度:7级公差,表面粗糙度:Ra0.2,现有技术中加工该种长轴薄壁类零件采用两种方案。
方案1:如图1所示,零件无孔一端预留工艺柄,在工艺柄上打中心孔,零件有孔一端,在孔口加工60°锥角,零件除工艺柄及外圆留0.2mm加工余量外,其他都加工到设计图纸尺寸,然后由磨工顶磨外圆,再切掉工艺柄、倒圆。该方案的缺点是磨削加工时,由于孔口壁薄,顶零件过程中轴向受力,磨削过程中零件径向受力,零件孔口外圆尺寸变形,同时在去除工艺柄和车圆角R5时,零件装夹困难,零件容易变形,导致加工合格率极低。
方案2:如图2所示,采用一段料加工两个零件,在两个零件的中间车槽,加工出零件的倒圆R5,两端孔口加工60°锥角,除零件外圆留0.2mm的加工余量,其余尺寸都加工到图纸要求尺寸,磨工用顶尖顶两边孔口倒角磨外圆,然后再采用线切割切断,保证总长,同时磨工磨削加工时,制作中心支承架,将支承架放在槽边零件壁最厚的部位,以减小零件的弯曲变形。该方案的缺点是一段料加工的两个零件互为装夹基准,在车加工孔时,零件太长,车削内孔和内锥面时,没有长度定位基准,很难控制零件的深度尺寸;磨削加工时,零件壁厚较薄,零件太长,两顶尖顶的力量不容易控制的恰到好处,虽然制作了中心支承架,但由于零件弯曲变形,零件的中间部位尺寸与零件的两端尺寸相差太大,零件中间部位出现振纹,零件孔口变形,加工合格率也很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轴薄壁类零件的机械加工方法,解决了长轴薄壁类零件在机械加工时容易发生变形,达不到技术参数要求,加工合格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选用要求的金属材料,分别经过下料、调质处理、粗加工、高低温时效、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最后经检验合格完成加工。
在前述半精加工中,长轴薄壁类零件外圆预留加工余量。
在前述精加工中,采用可胀式带肩柱塞夹具与零件配合加工,零件另一端预留工艺柄并加工中心孔,以夹具外径和零件内孔定位,调整夹具外径尺寸使其外径与零件内孔为适当配合。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加工长轴薄壁类零件的加工夹具,所述加工夹具为可胀式带肩柱塞结构,夹具的一侧设置有可胀式柱塞孔,另一侧为台阶端面。
与现有加工技术相比,本发明达到了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改变加工方法,减小了零件的装夹难度和加工难度;
(2)使用夹具与零件配合加工,夹具外径与零件内孔为适当配合,从而避免了夹具因外胀力过大而导致零件变形;
(3)使用夹具可改变零件的受力方向,夹具台阶端面与零件端面受力,可有效地防止零件孔口受力变形;
长轴薄壁类零件经过上述工序加工后,解决了加工过程中容易变形的问题,加工合格率提高到100%。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加工方案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二加工方案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加工方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加工方法中所采用的夹具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加工方法中所采用的夹具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做任何限制的依据。
本发明所述的长轴薄壁零件分别经过下料、调质处理、粗加工、高低温时效、半精加工、精加工和检验工序加工而成,具体的加工步骤如下。
(1)下料:选用要求的金属材料,按照加工要求及零件所需工艺柄下料;
(2)调质处理:消除材料内部应力,使零件材料组织获得较高的强度、硬度和具有相当的韧性,改善机械加工切削性能;
(3)粗加工:去除零件大的加工余量,释放零件内部应力;
(4)高低温时效:消除加工应力和零件内部组织应力;
(5)半精加工:进一步去除零件加工余量,释放零件加工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9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