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圈式插孔合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2757.0 | 申请日: | 200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5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徐宗贵;王学勇;余贵龙;曾正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1 | 分类号: | H01R13/11;H01R13/03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宋妍丽 |
地址: | 563006***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圈式 插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的插孔接触结构,属于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连接器的弹性插孔中,常见结构有线簧孔、冠簧孔,(如实用新型专利200620109407.9的结构及开槽式插孔等),各具优点,也存在一些弱点,如开槽式插孔具有加工入门条件低的优点,但其插入力和分离力的分布较为离散,且以上三种插孔结构,尤其后面两种都存在对接方向上尺寸较长等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常见弹性插孔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触圈式插孔合件结构,以获得更短的插孔尺寸和更高的产品可靠性,满足产品小型化需求。
本发明所述触圈式插孔合件包括:护管、接触圈和插孔,接触圈采用弹性合金带制成包括外翻的导向段、圆弧面过渡的接触段、悬臂梁支撑段、接触外圆的圆形结构,并从导向段至悬臂梁支撑段的中部周向均匀设置开槽,通过接触外圆同插孔的过盈配合连接于插孔内,护管通过压配固定于插孔外。
所述接触圈由弹性和导电性能优良的合金带材圈圆成形而得,如铍青铜带。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
(1)接触圈采用弹性和导电性等综合性能优越的合金材料,具有高可靠、长寿命等特点;
(2)带材加工的接触圈与普通车制件的插孔相比,由于带材具有良好的表面粗糙度、一致性较好的材料厚度,再加上接触圈外翻式的悬臂梁撑爪结构在接触件插入时起到良好导向作用,使接触圈的插入力和分离力趋于集中、柔和;
(3)具有较短的插合尺寸、冲制件较适合批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触圈式插孔合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圈式插孔合件中接触圈结构图。
图中:1-护管、1a-导向面、1b-限制孔、1c-伸展空间、2-接触圈、2a导向段、2b接触段、2c悬臂梁支撑段、2d接触外圆、2e-开槽、3-插孔、3a-第一台阶孔、3b-第一圆柱面、3c-导向段、3d-护管导向段、3e-第二圆柱面、3f-环形槽、3g-台阶、3h-第二台阶孔、3i-第三台阶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触圈式插孔合件由护管1、接触圈2和插孔3组成,其中接触圈2由外翻的导向段2a、圆弧面过渡的接触段2b、悬臂梁支撑段2c、接触外圆2d和接触瓣之间的开槽2e等构成,每一结构段的作用分别为:导向段2a用于对接插针插入插孔合件时导向,以降低插入力;接触段2b即为对接插针和接触圈2的连接导通部位;悬臂梁支撑段2c为电连接提供弹性压力,以保证可靠接触;接触外圆2d是接触圈2和插孔3的接触导通部位,接触圈2和插孔3之间是过盈配合,以确保接触圈和插孔的可靠接触。所述接触圈2通过“落料→圈圆成形”而得。材料可以采用弹性和导电性等综合性能优越的合金材料,如铍青铜带加工制成。
护管1设置有导向面1a和限制过大尺寸插针插入的限制孔1b,并预留好接触圈外翻导向段2a的伸展空间1c。护管加工时采用管材通过弯曲变形而得,护管和插孔之间连接优选采用过盈配合。
插孔3包括:第一台阶孔3a、第一圆柱面3b、导向段3c、护管导向段3d、第二圆柱面3e、环形槽3f、台阶3g、第二台阶孔3h、第三台阶孔3i,第一台阶孔3a设置为圆柱孔,用于容纳限制接触圈2;第二台阶孔3h设置为圆柱孔,用于固定接触圈2,并实现接触圈2和插孔3之间的电气连接;导向段3c用于安装接触圈2的自动导向;第三台阶孔3i为圆柱孔,用于接收对接插针的超出部分;第一圆柱面3b和第二圆柱面3e之间通过锥面型的护管导向段3d连接起来,用于安装护管1时自动导向用;第二圆柱面3e与护管1的内壁通过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实现护管1的径向定位;在第二圆柱面3e上设置环形槽3f,在环形槽3f处,通过局部冲压护管1的方式,实现护管1在插孔3上的轴向定位;台阶3g用于压配护管1和插孔3时的工艺限位台阶,在插孔3结构中可以不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7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