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耐热产漆酶杈戴氏霉菌株及其产漆酶培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2645.5 | 申请日: | 2009-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3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 发明(设计)人: | 韩燕峰;梁宗琦;梁建东;杜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9/02;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安宁 | 
| 地址: | 550025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耐热 产漆酶杈戴氏 霉菌 及其 产漆酶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进一步来说,涉及漆酶;具体而言,涉及耐热产漆酶杈戴氏霉菌株,还涉及其产漆酶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漆酶(Laccases)是一种结合多个铜离子的蛋白质,属于铜蓝氧化酶,不仅存在于漆树的分泌物中,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多种植物、昆虫和高等真菌中。其中担子菌纲的白腐菌是漆酶的主要产生者。分泌漆酶的真菌主要集中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以及半知菌类等高等真菌,其中最主要的是担子菌门的白腐真菌。在半知菌中,对漆酶的研究报道不多。特别是在拟青霉属中,仅报道了膨大拟青霉Paecilomyces inflatus具有分解木质素的能力。近年来,漆酶的研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在中国专利申请件中,就有03156878.5号“一种漆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工程菌”、200310118373.0号“一种血红密孔菌GW菌漆酶的制备方法”、200410034016.0号“一种漆酶及其生产方法与专用生产菌株”、200410007200.6号“新漆酶的表达载体、表达微生物菌株、表达的漆酶蛋白及其应用”、200510086586.9号“从盐肤木筛选漆酶内生菌及通过固态发酵制漆酶的方法”、200610039351.9号“漆酶高产菌的快速筛选方法”等属于漆酶的生物技术。漆酶在生物纸浆及其漂白、环境污染治理、生物除污、饲料加工及堆肥、食品工业、新能源、有机合成、生物及免疫检测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与开发产漆酶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提供所述菌株产漆酶的培养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耐高温、产漆酶的杈戴氏霉,属于粪壳菌目、戴氏霉属,菌株为杈戴氏霉Taifanglania furcata GZUIFR-H104.1,菌株保藏号为:CCTCC No:M209119,2009年5月30日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
上述杈戴氏霉菌株是从山东烟台大豆地土样中分离而获得,在查氏培养基上,40℃下培养7d,菌落平展,绒毛状,淡灰黄色,背面浅灰色;菌丝宽1.2-3.5μm;无明显的分生孢子梗,瓶梗单生,直接着生在气生菌丝或菌丝突起上,(3.7-)4.0-20.1(-23.3)×1.8-4.5μm,基部椭圆膨大或锥形,顶端突然变细或逐渐变细成长的颈部,长4.7-13.9(-14.8)μm,常二叉形,乃至分枝状。分生孢子光滑,长椭圆或卵形,(3.6-)4.0-7.9×1.9-3.9(-4.3)μm,聚集成长链状。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GZUIFR-H104.1菌株产漆酶的培养方法是:按照以下条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碳酸氢铵为氮源,碳氮比为葡萄糖20g/L∶碳酸氢铵2.844g/L,产酶培养温度为40℃,初始pH为6.5,连续培养7天,酶活测定时间为培养的第7天。
发明人指出: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差异显著。在5mmol/L的浓度下,Mn2+,Ca2+均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Fe3+,Zn2+,Cu2+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在0.0005-0.05mmol/L的浓度梯度范围内,当Mn2+,Cu2+为0.5mmol/L时,酶活最高,低浓度的Fe3+对菌株产酶稍有增强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菌株从山东省烟台市大豆土样中分离获得,为中国本土的菌株,并非从国外引进,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该杈戴氏霉能耐高温、产漆酶,在堆肥、垃圾及食用菌栽培料的处理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在查氏培养基上的菌落及产孢结构;
图2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在测试培养基上氧化带直径与菌落生长比较图(培养5天);
图3培养基起始pH对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产漆酶的影响;
图4培养温度对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产酶的影响;
图5Fe3+对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产酶的影响;
图6Cu2+对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产酶的影响;
图7Mn2+对杈戴氏霉GZUIFR-H104.1菌株产酶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菌株的分离鉴定
1.实验材料与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6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