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水稻、玉米、蔬菜病虫害的中草药浸种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02555.6 | 申请日: | 200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8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正德 |
主分类号: | A01N65/22 | 分类号: | A01N65/22;A01N65/08;A01P3/00;A01P7/00;A01C1/08 |
代理公司: |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 52102 | 代理人: | 刘学诗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水稻 玉米 蔬菜 病虫害 中草药 浸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性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利用中草药浸种法防治水稻、玉米、蔬菜病虫害的中草药浸种法。
背景技术
现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技术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有化学农药防治,生物及生物农药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但普遍采用的是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中,有名目繁多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虫剂中又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等等,杀菌剂中根据不同的杀灭细菌或真菌的机理又分为多种杀菌剂,因此不同病虫害的种类所用的化学农药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最大缺陷是农药的残留量,仅管现有的很多农药品种都具有高效低毒对人畜比较安全的特点,但是还有很大一部份农药由于残余时间长,化学性能很稳定,在杀灭病虫的同时,在作物中有大量的残留,残留量随农药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大,大大的超过了安全极限,无论是对环境、水体、农作物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食物受化学农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食物的安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杜绝化学农药污染,是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以及大量的田间试验,寻找到一种纯中草药剂,它不但有广普性的杀虫效果,而同时有广普性的灭菌效果,为什么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需要专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揭开未知的秘密,根据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本发明提供的纯中草药配方制剂浸水稻种进行田间试验,播种至收获不施任何化学农药,对水稻稻瘟病特别是在当地危害严重的穗颈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与同田或者邻田作对比,对比田亩用50%的多菌灵100克,井冈霉素500万单位兑水45千克喷施防稻瘟病、纹枯病,用3.6%杀虫双2千克撒施防二化螟;并亩用10%克大功臣15克、井冈霉素500万单位兑水40千克喷施,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第三次用代森铵100ml兑水100kg喷施防治细菌性叶枯病,两者相比较其试验结果:防治效果相同,水稻产量也没有差异。经检索未查到纯中药防治水稻、玉米等病虫害相同的药剂,并且能同时兼有防治病害和虫害的效果,而且是广普性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水稻、玉米、蔬菜病虫害的中草药浸种法,能从根本上杜绝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健康不受化学农药残留物的危害。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其中草药的组成成份按重量份比配合如下:
白杨皮10、核桃皮10、黄芩10、水70,用文火煮熬2小时过滤去渣得到的混合液体。
施用方法:将中药液体按每500克(1市斤)稻种用药液20-30克即1公斤稻种用药液40-60克,用水稀释到能将稻种淹没为度,浸泡稻种3-5天即可进行摧芽育种或直接播种。培育水秧旱秧的模式均可。栽培技术与各地常规相同。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药液能防治多种病害和虫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量,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同时大大的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省去了粮食生产过程中为防治病虫害所用的人工、时间、购买药物经费,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防治水稻、玉米、蔬菜病虫害的中草药浸种法的中草药药物组份及配合比例按重量比配制下:
白杨皮1kg、核桃皮1kg、黄芩1kg、水7kg,用文火煮熬2小时,过滤去渣得到混合中草药药液。使用方法以水稻浸种为例将稻种500克。加入上述中草药药液30克,并用水稀释到能将水稻种子浸没为度,浸泡3-5天进行摧芽,培育水稻水秧或旱秧两种前期育秧模式均适用。水稻后期的田间栽培技术与各地常规栽培施肥管理相同,只是不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就能防治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蔬菜种的浸种方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不同种子单位重量的体积不同,因此中草药液用水稀释量略有差异,水的加入量以每种种子能浸没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正德,未经杨正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25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优化在多平台系统中执行的应用的分布
- 下一篇:可锁定铰式连接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