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磺化对位酯的合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1783.1 | 申请日: | 2009-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3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林;肖凤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劲光化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317/36 | 分类号: | C07C317/36;C07C315/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柏松 |
| 地址: | 312369浙江省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磺化 对位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性染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磺化对位酯的合成方 法。
背景技术
磺化对位酯(4-β-乙基砜基硫酸酯苯胺-2-磺酸)是生产活性染料的一 支重要中间体,主要用于活性红330#,红333#,橙320#等S型活性 染料的合成,由于该结构染料有色泽鲜艳,牢度好,吸净度高,溶解度高 等特点,因此该中间体合成的交互并列染料受到用户的好评。国内外的主 要生产企业纷纷开发含有磺化对位酯的S型染料。
磺化对位酯的合成反应过于复杂,现有厂家的产品标准都不高。
现有的生产工艺流程为:
磺化→水解→稀释→盐析→粉碎、拼混包装
1、磺化
在磺化罐内放入发烟硫酸,在搅拌条件下,缓慢将对羟乙基砜乙酰 苯胺均匀投入磺化釜中,以保证原料均匀加入,防止结块,投料过程中保 持温度=35℃,加料完毕后,用蒸汽缓慢升温至80℃左右,利用反应热, 升温至120±1℃,至反应完全。
2、水解
反应后用夹套冷却水降温到59℃以下,然后向锅内滴加水,滴加温 度不超过60℃,加完水后,升温至105±1℃,保温反应至水解反应完全, 降温至25℃。
3、稀释、盐析
在稀释罐内放入底水,开动搅拌,投入碎冰,然后将水解好的产物 投入稀释锅中,稀释过程中不断加入碎冰,以保持温度始终控制在15℃以 下。稀释完毕后加入氯化钾盐析(氯化钾的加入量为体积的8%),加完盐 后继续搅拌过滤。
生产磺化对位酯的厂家一般都是自行合成对位酯,现有对位酯生产 工艺如下:
磺化→水解→还原→缩合→干燥→酯化
→粉碎→包装→成品
在以下两步骤中都存在缺点:
1酯化反应:其中对位酯在生产过程中的酯化反应对设备要求相当 高,要求功率很高的耙式反应器,且该反应时间长,一般在8小时以上, 有时甚至10多个小时,由于在酯化反应的前期物料有个稠变过程粘度很 大,容易造成耙式反应器轴的断裂,生产中需经常更换耙式反应器,造成 生产效率低,设备成本高;酯化反应过程中另一个缺点就是酯化的原材料 缩合物经干燥后由于要求水份很低,所以车间粉尘很大,且酯化反应过程 中产生的废酸挥发性强,对环境污染较大。
2粉碎:对位酯在粉碎过程中由于酯化产物具有一定的韧性,所以要 求设备也是高功率的,能耗高,粉尘更大,对环境造成的负作用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磺化对位酯的合成方法,以生产对位酯的 半成品——对羟乙基砜乙酰苯胺为磺化原材料进行磺化,可以节省对位酯 (对羟乙基砜硫酸酯苯胺)酯化、干燥、粉碎等工序,从而大大降低磺化 对位酯的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一种磺化对位酯的合成方法,包括对原料依次进行磺化、水解、稀 释、盐析,所述的原料为对羟乙基砜乙酰苯胺和发烟硫酸,反应如下:
所述发烟硫酸,SO3的质量分数为20%,若折合成硫酸的质量分数, 则H2SO4的质量分数为104.5%。
所述的对羟乙基砜乙酰苯胺和硫酸的摩尔比为1∶6。
所述的磺化过程最优为:在搅拌条件下,将对羟乙基砜乙酰苯胺加 入发烟硫酸中,加料过程保持温度≤35℃,加料完毕后,升温至80℃左右, 利用反应热,升温至120℃,保温反应,然后再升温至140℃反应。
所述的水解过程最优为:反应后的物料用冷水降温至60℃以下,然 后向锅内滴加水,滴加时温度控制不超过60℃,加水完后,升温至97-99℃, 保温反应10小时,降温至25℃。
所述的稀释、盐析过程均可参照常规磺化对位酯合成工艺进行,如, 保持温度始终控制在5℃以下对反应后的产物进行稀释,稀释后检测酸值; 稀释酸值合格后,搅拌条件下加入工业氯化钾,盐析一小时后过滤。
一般将盐析压滤后的滤饼进行粉碎,粉碎后放入混配锅内拼混检测 合格后包装,即可得到磺化对位酯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劲光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劲光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17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