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叶片泵的石墨定子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01111.0 | 申请日: | 200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点;颜怡显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奥力康泵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15/00 | 分类号: | F04C15/00;B28B3/00;B28B11/24;B28B11/08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夏曙光 |
地址: | 3258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叶片泵 石墨 定子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叶片泵的石墨定子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的叶片泵其转子、定子、叶片等都是采用钢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叶片、定子、转子之间会处于频繁的高速磨擦、撞击过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经磨损而产生的钢质粉末,这些粉末便出落入介质当中,从而会对介质造成污染,这些尤其是在食品、药物等加工领域,更是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针对于此,出现一种叶片泵,是将叶片及转子两侧的前、后轴承及定子采用石墨材料,以提高其环保、卫生性能。但是现有的工艺中,石墨定子是通过如下方式加工而成的:将实心的石墨棒材经过车削得到定子的内孔,然后再通过磨削精加工得到由几段不等径圆弧构成的内腔。而这种加工方法中,由于石墨其硬度很高,会使得机加工刀具很快磨损,从而不能保证内腔的尺寸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石墨定子的加工工艺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尺寸精度稳定可靠的叶片泵的石墨定子的新型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叶片泵的石墨定子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下步骤:
a.挤射成型:将石墨粉预热至90-110℃,然后注入铸模中压铸成型得到坯料,铸模的温度大约为180℃,成型压力在40Mpa以上,该铸模的型腔尺寸依照石墨定子的尺寸形状再以一定的收缩率及拔模斜度计算而得;
b.定型处理:将该坯料从铸模中取出后马上在其内孔中套入芯模,该芯模的外周的形状及尺寸与石墨定子的内腔的形状、尺寸相同,然后在常温下放置约10小时,再取出芯模;
c.热处理:将定型后的产品放入烤箱内,将烤箱温度慢慢升高至140-160℃,保温3-4小时,随箱冷却至常温后,再缓慢加温至190-210℃,保温3-4小时,随箱冷却至常温后取出;
d.后加工:对经热处理后的产品的外圆进行磨削,以磨掉其锥度使其尺寸与石墨定子的外圆尺寸一致。
进一步,后加工还包括以下步骤:对成品的内腔进行抛光处理使其内腔具 有良好的光洁度。
再进一步,采用毛线对成品的内腔进行抛光处理。
通过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得到的石墨定子其批量的尺寸稳定性很好,尺寸精度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叶片泵的石墨定子,通过如下步骤制作:
挤射成型:将石墨粉预热至90-110℃,然后注入铸模中压铸成型得到坯料,铸模的温度大约为180℃,成型压力在40Mpa以上,该铸模的型腔尺寸依照石墨定子的尺寸形状再以一定的收缩率及拔模斜度计算而得;经过铸模压铸而成的坯料其与石墨定子的尺寸相比,其外径与内腔都具有一定的锥度(也就是拔模斜度),另外由于会有收缩,因此还需要下一步的定型处理。
定型处理:将该坯料从铸模中取出后马上在其内孔中套入芯模,该芯模的外周的形状及尺寸与石墨定子的内腔的形状、尺寸相同,然后在常温下放置约10小时,再取出芯模;经过定型处理后内腔的尺寸与定子的尺寸相同(不再有锥度),但是尺寸还不稳定,其机械特性也不稳定,因此还需要下一步的热处理。
热处理:将定型后的产品放入烤箱内,将烤箱温度慢慢升高至大约140-160℃,保温3-4小时,随箱冷却至常温后,再缓慢加温至190-210℃,保温3-4小时,随箱冷却至常温后取出。热处理有提高产品的耐热性能、尺寸稳定性和机械特性的效果。
后加工:对经热处理后的产品的外圆进行磨削,以磨掉其锥度使其尺寸与石墨定子的外圆尺寸一致,同时对成品的内腔用毛线(的确良线)对成品的内腔进行抛光处理使其内腔具有良好的光洁度。需要注意的是,抛光处理不是必须的,这根据实际情况,若经热处理后的成品其内腔的光洁度已达到要求,则无需抛光。另外,采用毛线抛光其光洁度更高。
通过以上方法得到的石墨定子其批量的尺寸稳定性很好,尺寸精度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并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奥力康泵业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奥力康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11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