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含氧化合物转化为丙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0049.3 | 申请日: | 2009-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5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 发明(设计)人: | 阳永荣;虞贤波;王靖岱;刘烨;汪燮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11/06 | 分类号: | C07C11/06;C07C1/20;B01J29/85;B01J29/4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红娟 |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转化 丙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将含氧化合物转化为丙 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是现代化学工业所必需的一种基础化工原料,随着工业经济的不 断发展,未来需求量将不断增长,传统的丙烯工业生产基本都以石油基物 质为原料,如石油的蒸汽裂化等,而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 年的过度开采消耗,从长远来看面临着即将枯竭的危机,从短期来看又同 时受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因此本领域一直寻求 一种可以替代石油为原料生产丙烯的工艺和方法。
含氧化合物制丙烯技术是一种非石油资源丙烯生产工艺,具有重大的 应用前景。德国Lurgi公司采用三个并联的固定床反应器和ZSM-5沸石催 化剂由甲醇生产丙烯,在专利EP0448000B1和CN14131982A中,对该工 艺和所使用的催化剂进行了详细叙述,根据专利所述及Lurgi公司所披露 的资料,其工艺方法具有较高的丙烯收率,同时副产乙烯、LPG(液化石 油气)和汽油等。
CN101023047A和CN1989086A均公开了一种采用移动床技术将含氧 化合物转化为丙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移动床技术,并控制催化剂的 循环速率可以进一步提高丙烯的收率。
CN1261294A公开了一种将含氧化合物转化成烯烃的方法,该方法将 再生催化剂与未再生催化剂混合,保持总体上一定的碳质沉淀有利于提高 烯烃选择性,该专利是基于本领域科研人员所公知的信息,即在择形催化 剂上保持一定的碳质沉淀有利于提高烯烃选择性。
由于基于现有催化剂技术的含氧化合物转化得到的产物分布较宽,丙 烯选择性相对较低,副产物较多,本领域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开发具有高 丙烯收率的含氧化合物制丙烯技术。通过优化催化剂性能和反应工艺,提 高丙烯的单程收率,同时将副产物进一步转化为丙烯,可以尽可能的提高 工艺整体的丙烯收率,从而增加工艺的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含氧化合物转化为丙烯的方法,该方法丙烯得率 较高。
一种将含氧化合物转化为丙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氧化合物、乙烯和稀释剂混合通入第一反应区与催化剂接 触反应,反应得到第一股物流;
所述的含氧化合物为甲醇、二甲醚或两者的混合物。甲醇可以通过煤 或天然气通过合成气制得,二甲醚可以通过甲醇进一步脱水生成,也可以 通过合成气直接获取。由于煤或天然气相对于石油,剩余储量较多,利用 效率不高,因此丙烯生产成本较低。
甲醇制丙烯是一种高温低压反应,当温度大于400℃时,甲醇可以完 全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低碳烯烃选择性会适当增加,但同时芳烃和甲 烷的含量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导致催化剂积碳失活,因此甲醇制丙烯的主 反应温度一般不高于470℃,优选为400~470℃。
低压有利于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将水等稀释剂与甲醇一起进料,可以 降低甲醇的分压,从而使产物中低碳产物增加,高碳产物减少,压力最好 选择在0.1~3bar,同时水是一种很好的积碳抑制剂。
原料的时空速度对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提高时空速度可以适当提高 产物中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这跟反应的机理有关,低碳烯烃尤其是丙烯容 易进一步反应形成副产物,因此提高时空速度对丙烯有利,但是影响范围 不大,同时时空速度太高,甲醇的转化率降低,也不利于反应,时空流速 最好选择在1~20hr-1。
ZSM-5和SAPO-34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适用于甲醇制丙烯的最佳催化 剂,通过特殊的孔道和酸性,对甲醇等含氧化合物原料具有最佳的低碳烯 烃选择性,尤其是丙烯的选择性。
所述的第一反应区优选为至少一个移动床反应器,甲醇制丙烯反应可 以在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中进行,采用移动床反应器相对于固定床具 有催化剂连续循环的特点,而相对于流化床具有更加合适的催化剂循环时 间,同时对催化剂的强度要求可适当降低。
(2)分离第一股物流,得到产物丙烯、C5+组分、C1~C4的烷烃、乙 烯、丁烯以及含有微量含氧化合物的水;
(3)将C1~C2的烷烃、丁烯、乙烯和含有微量含氧化合物的循环至 第一反应区继续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00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