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天候行车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99052.8 | 申请日: | 2009-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2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全动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9 | 分类号: | G08G1/09;G08G1/16;G08G1/01;H04B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刘延鸿 |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天候 行车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全天候气象条件下安全行车的全天候行车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属于交通安全系统制造领域。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多采用高速公路行驶的路径外出,但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在气象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的行驶,如大雾天、下大雨的天气、下雪天、起大风等情况下,交通事故平凡发生。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现在的处理的方法:是将高速公路入口封闭,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将所有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驱赶下高速,让这些车辆改走其他道路。既便如此,还是避免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给各方面和部门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其次,无法对根据高速公路的不同环境,动态实现各路段的限速要求和评定记录,无法达到高速公路的安全、高效、监督、考罚的目的。
申请号为200610104668.6、名称“一种高速公路智能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方法”,该系统使用光电的方法进行监测后来判断车速是否超过要求的限速,但这个方案操作是在太困难,用在现场安装很多这样的装置,而这些装置还得经常进行监测,否则会因外围环境的影响,而造成数据采集的盲点,因而推广起来费用也是较高的。
申请号为200410064985.0、名称为“高速公路安全行车系统方案”,该方案在车上都要加载识别和行驶终端,而采用的光电技术,会因灰尘、位置等出现问题,如果有一台车不改装的话,就会出现使系统存在盲点,从而很易造成交通事故,另外路况中的动态限速问题,很难实现。
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73685.3、名称“高速公路安全行车预警方法及高速公路安全行车预警信号线”,该方法是公路顺序触发预警信号线,车位后始终有固定数目的预警信号显示器件被触发,形成长度为最小安全距离、且随行车辆以相同速度移动的预警信号指示带。但该技术未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技术,在遇到大雾天、大雨天、大风天等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的环境因素下,无法调整所行驶的速度。如若干车辆停在紧急停车带上检修时,该装置会造成很长一段“预警信号灯被触发”,从而成为隐患、以很大相对速度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无法获得警示信号,而且该系统无法可靠的获得“最小安全距离”,无法适应全天候工作要求。
申请号为03233242.4、名称“高速公路安全警示警报装置”,该方案为在一段距离为警示段,在每个警示段内设有警示电线、警示灯及电源开关,每个警示灯和电源开关预警是电源线相连,当汽车发生事故时,这些开关要人为操作来起作用,但这样无疑会造成很多的危险和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实际推广。
专利申请号为200710124590.9、名称“一中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及其收费方法”,该系统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的收费,他可以方便实现不停车的收费的基本过程,但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和实现的方法,要改变整体的结构,还需要很多实用性的问题,如:如何与公路管理的计费软件对接,如何来准确识别确定你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所对应的公里数,如何来自动确定你的二义性收费的方法。
专利申请号是200610097888、名称“高速公路多路途识别收费系统”,该系使用高频电子标签,但问题是发射的功率大而影响或干扰其他设备,并调试安装维护较为繁琐。
发明的内容
设计目的:一是解决在恶劣天气环境下,汽车能在高速公路上安全、高效的行驶,即能在大雾天、大雨天、大风的环境中行驶;二是将恶劣等各种的气象条件上,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动态更新各路段的限速要求,并及时告知驾驶员,使之在安全的速度条件下行驶,若驾驶员未按所要求的限速条件下行驶,将告知驾驶员减速行驶,并记录在行车记录中,作为本路段超速行驶的证据,进行考罚的依据;三是连同上述解决方案,而有效地实现二义性的收费问题;四是应具有在分道路口,可以提示驾驶员的行驶的方向,避免驾驶员因看不清路牌而走错了道路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全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全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90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