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楂消食红茶片的制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98552.X | 申请日: | 2009-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8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 发明(设计)人: | 唐资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六易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分类号: | A23F3/14;A23L1/29;A23L1/2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银益 |
| 地址: | 310053浙江省杭州市滨***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楂 消食 红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饮料片剂的制作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山楂消食红 茶片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对茶的饮用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 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茶饮用品以及制备这些饮用品的相应方法,但将茶与其他具 有保健或药用价值的食品(或药材)相结合,制备出各种保健茶饮品仍是目前的 一项重要课题。针对人们对各种保健饮用品的需要,合理和充分利用茶叶的有效 成分,设计一种具有消食化积、口感宜人的茶饮料制备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茶饮料不易保存,携带也极为不便,如果能基本保持保健茶功效和某些主要 口感的情况下,将目前的茶饮料品制作成片剂,将会给人们的消费带来极大的方 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是,正是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 消食化积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健茶片剂的制备方法,即通过将山楂与红茶进行合 理的配料和加工,得到一种山楂消食红茶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选用的主要原料为红茶和山楂。
茶叶的有效成分十分丰富,其中,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 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通过饮茶能摄入的 数量和对人体保健的作用见下表:
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 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茶叶中富含若干功 能性成分,它们的含量及对人体保健的作用见下表:
同时,由于红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发酵,增加了茶叶的部分有效功能,并起 到养胃保健之作用。
山楂盛产于我国的大多数地区,主要含有山楂酸、绿原酸、熊果酸、苹果酸 等有机酸,此外,尚含有胡萝卜素、各种维生素、糖类、钙、磷、铁等成分,具 有降血脂、血压和助消化作用,据《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1 版)记载,山楂服后能增加胃中酶类,促进消化,其所含脂肪酶亦能促进脂肪食 积的消化。
本发明通过下列步骤来实现:
a)按照重量份,称取干燥红茶10-50份、山楂1-10份,混合得原料(A);
b)按原料(A)与水为1∶10~15比例,将原料(A)加入到水中,在80~100 ℃的条件下浸泡20~30分种;
c)将步骤b)浸泡液澄清过滤,得红茶原液;
d)将红茶原液浓缩得浓缩液;
e)在步骤d)取得的浓缩液中加糊精1-5份,山梨醇1-5份,混合制得湿颗 粒;
f)将步骤e)湿颗粒干燥、压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步骤a)原料中还含有大枣0.1-1份。
本发明的优点至少包括:
1、由于本发明选用了红茶作为主要原料之一,具有养胃健胃作用,促进消食 化积的同时,又保持了红茶应有的基本香气、涩味和色泽;
2、因本发明的原料中含有味酸而甘、性微温的山楂,具有健脾开胃,促进消 化,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
3、因本发明的原料中辅加了大枣,因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 是调补脾胃的常用辅助药,进一步提升本发明的消食保健效果;
4、由于本发明制作的成品呈片剂状,容易保存不变质,且携带非常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和精制等工序制得的祁门工夫红茶;取净山 楂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色变深,取出放凉,即得炒山楂;将秋季采收的大 枣烘至皮软,再行晒干。自行制得或从市场购得的上述红茶、山楂和大枣备用, 并按照下列步骤制备:
a)按照重量份,称取干燥红茶10份、山楂2份,混合得原料(A);
b)按原料(A)与水为1∶10比例,将原料(A)加入到水中,在80的条件下 浸泡30分种;
c)将步骤b)浸泡液澄清过滤,得红茶原液;
d)将红茶原液浓缩得浓缩液;
e)在步骤d)取得的浓缩液中加糊精1份,山梨醇5份,混合制得湿颗粒;
f)将步骤e)湿颗粒干燥、压片。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六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六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85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语音提醒机
- 下一篇:一种私密数据的保密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