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8339.9 | 申请日: | 200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8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陈霓;马广;陈德俊;熊永森;付美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F12/22 | 分类号: | A01F12/22;A01F12/56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3 | 代理人: | 胡杰平 |
地址: | 3210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 差速弓齿 滚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中的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
背景技术
超级稻具有产量高、分蘖旺和茎杆粗等形态特征。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时,切割下的禾丛厚密,经收割台集束链集束输送后,转由喂入链夹持输送并将茎杆上半部份(含穗部分)喂入脱粒室脱粒。在脱粒滚筒弓齿的“梳刷”下,大部分成熟易脱籽粒在滚筒前半段脱下,而少数未成熟籽粒或者是难脱籽粒到后半段脱粒。由于现有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都是单转速滚筒,滚筒转速固定,对于未成熟难脱籽粒或在喂入禾丛厚的情况下,显得过小,易引起脱不净损失。而增加滚筒转速则使籽粒破碎率和碎茎杆增多,作业质量难以达到中损失率≤2.5%、含杂率≤1.0%、破碎率≤0.5%的国家规定性能指标要求。因此,国内外生产企业均采用增长滚筒长度的办法来解决脱不净的问题,致使滚筒的体积增大,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中的滚筒所存在的上述体积大,结构复杂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脱粒效果好的用于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及半喂入稻麦脱粒机中的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
本发明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方式完成的:一种用于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稻麦脱粒机的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该滚筒包括闭式低速滚筒、闭式高速滚筒、空心轴和滚筒轴,其中,低速滚筒固定在空心轴上,低速滚筒的头部呈圆台形,在低速滚筒的头部装有导入片,在低速滚筒的筒体圆柱面上设有若干个呈螺旋线排列的弓齿;高速滚筒固定在滚筒轴上,在高速滚筒的筒体圆柱面上设有若干个呈螺旋线排列的弓齿;空心轴套在滚筒轴上,在滚筒轴上的高速滚筒与低速滚筒之间处装有推力轴承和调节套,用于消除高速滚筒与低速滚筒之间的安装间隙,以防二个滚筒串动;在高速滚筒与低速滚筒之间设有过渡圈,以防作物从低速滚筒向高速滚筒轴向移动时,落入高速滚筒与低速滚筒之间的间隙内造成堵塞,过渡圈固定在低速滚筒上,在过渡圈上设有弓齿;在低速滚筒外端处的空心轴上装有双排三角带轮二;在低速滚筒外端处的滚筒轴从空心轴的轴孔内伸出一段,在从空心轴的轴孔内伸出一段的滚筒轴上装有三角带轮一。
本发明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是以如下方式安装在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或半喂入稻麦脱粒机中的:本发明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装在脱粒室机架上,低速滚筒和高速滚筒位于设有栅格式凹板和装有螺旋导向板的滚筒盖所构成的脱粒室内,其中低速滚筒位于脱粒室的左侧,高速滚筒位于脱粒室的右侧,在脱粒室的下面为清选室;在脱粒室的左侧为喂入口,在喂入口上设有喂入链和夹持板;在脱粒室的右侧为排草口,在滚筒轴右端装有排草链驱动轮。
作业时,低速滚筒以稻麦脱粒所需的最低转速转动,高速滚筒以稻麦脱粒说允许的较高速度转动。被脱作物由低速滚筒头部的导入片导入,在由脱粒滚筒和栅格式凹板构成的弧形空间内受梳刷搓擦脱粒,并由喂入链夹持自左向右输送,从低速滚筒向高速滚筒轴向移动;脱下的籽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从凹板筛抛向位于脱粒滚筒下方的清选室,而经脱粒后的茎杆由喂入链交出排草链,从排草口排出机外。在整个过程中,作物穗上80%以上成熟籽粒在低速滚筒的较低转速下脱下,而剩余少量不成熟难脱籽粒在进入高速滚筒后被脱下,从而既解决了籽粒脱净问题,又平衡了损失率与破碎率和含杂率三者矛盾,可获得良好的作业性能。
应用本发明既可解决超级稻收获和难脱品种的脱不净问题,又能较好地解决损失率、破碎率和含杂率之间矛盾。本发明还具有结构紧凑、工作可靠、高低速滚筒之间不会堵塞等特点。应用本技术不改变现有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脱粒机脱粒室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闭式同轴差速弓齿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83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