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7838.6 | 申请日: | 2009-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9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丰尧;金曼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昊洋机动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3 | 分类号: | F28D1/03;F28F3/12;F28F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3240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冷却系统的关键部件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换热器,由封闭在带有流体进出口的集流室中的换热板束构成。板束由平板和波纹内翅片交互叠合,钎焊固定而成。图1-图4示出了一种应用于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中的换热器,其中,图1为局部剖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沿图1中A-A线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一个板束5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它由上集油室6a、下集油室1a、众多的板束5a和其它附件组成,上集油室6a具有中间隔板6a1,分隔后的左右集油室上分别设有进油口6a2和出油口6a3。工作时,需冷却的压力油从进油口6a2进入,沿着右侧板束通道,从上往下流至下集油室1a内,然后折向从左侧的板束通道,从下往上经出油口6a3排出,在此过程中,冷却风垂直纸面穿流板束间隙,压力油的热量与内翅片5a2、以及内翅片两侧的隔板5a3换热冷却,由冷却风带走热量。内翅片为流体热交换提供扩展面积和支承强度,外翅片7a的作用是增强散热效果。从图1至图4可知,板束5a的结构单位是层,每层由二块隔板5a3、一条内翅片5a2和二块封条5a1组成,经真空钎焊形成整体。
上述结构的换热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1、板束组成部件多,二块隔板5a3、内翅片5a2和二块封条5a1之间,都需要钎焊成一体,不但制造及装配工序复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受脱焊、负荷交变等因素影响,存在众多安全隐患。2、对于相同体积的换热器而言,板束内通道狭小,不但内阻大,而且为防堵塞,对介质清洁度的要求非常高,导致使用成本增加。3、板束迎风面对流体的流向表征为无导流式的强阻力型,风阻较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新型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组成部件少、板束内通道大和迎风面风阻小的优点,且制造及装配工序简单,尤其适合采用热挤压工艺制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这种一种新型换热器的结构包括上集油室、下集油室、若干板束,板束与板束之间设有外翅片,上集油室内设有中间隔板,中间隔板将上集油室分隔成左集油室和右集油室,左集油室设有出油口,右集油室设有进油口,其特征是:所述板束为整体结构,从水平截面观察,周边呈四角倒角后的矩形,矩形所形成的内腔中具有多块间隔板,间隔板将矩形内腔分隔成若干个独立通道,每个独立通道内设有多条凸筋。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换热器,所述矩形的四角为弧形倒角。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换热器,所述间隔板与矩形内腔壁为热挤压整体件。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换热器,所述凸筋为矩形内腔壁的外凸件。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原先由二块隔板、一条内翅片和二块封条经钎焊后构成一体的板束,改成本发明结构后,不但能通过热挤压工艺将板束制造成整体结构,还可以简化装配工序,提高钎焊工艺的可靠性能,而且整体式的间隔板承压能力强、可靠性好,实测证明:本换热器每条板束的耐压能力超过4MPa,大大超过了现有板束2Mpa的耐压性能;用凸筋替代原先波纹状内翅片,既可以省略钎焊工艺、增强板束承压,而且,凸筋与腔壁一体后,换热效果更佳,并使通道截面积更大,散热面积成倍扩展;因此,有利于消除脱焊、泄漏等众多安全隐患。板束迎风面倒角后,形成导流式结构,风阻小。
【附图说明】
图1-图4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新型换热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为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沿A-A线剖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一个板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取自与图3相同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下集油室1a,侧板2a,边板3a,翅片4a,板束5a,封条5a1,内翅片5a2,隔板5a3,上集油室6a,中间隔板6a1,进油口6a2,出油口6a3,外翅片7a。板束5,间隔板51,端部52,凸筋53,迎风面54,独立通道55,外翅片7。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并结合图2、图3和图4。本发明实施例产品的总体结构除板束5a以外,与现有技术相一致,也由上集油室6a、下集油室1a、侧板2a、边板3a、翅片4a、板束5a、中间隔板6a1、进油口6a2、出油口6a3、外翅片7a等构成,工作原理也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昊洋机动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昊洋机动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78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动量传递原理的模拟水下发射装置
- 下一篇:电炉烟气一次除尘和余热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