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草黄酮镇咳剂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97489.8 申请日: 2009-04-07
公开(公告)号: CN101524397A 公开(公告)日: 2009-09-09
发明(设计)人: 谢强敏;朱一亮;董新威;杜晓刚;吴希美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学
主分类号: A61K36/484 分类号: A61K36/484;A61P11/14;A23L1/29
代理公司: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法高;赵杭丽
地址: 310027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甘草 黄酮 镇咳剂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药物制剂和用途,涉及甘草黄酮的药物制剂和用途,具体涉及甘 草黄酮在制备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咳嗽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我国,甘草药用历史悠久,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 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有“十方九草”之说。 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Linn.)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其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尔甘草 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L.。随着药学及其 相关学科以及科研设备的发展,人们对甘草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甘草中主要 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 活性。甘草酸和甘草次酸以前研究较深入,但近年来人们发现其中黄酮类成分 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已从甘草中分离出150 多个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查尔酮类、双氢黄 酮类、双氢查尔酮类等(中国中药杂志.2003;28(7):593-597)。甘草黄酮已经 研究证明有抗肿瘤作用、抗氧化作用、抗HIV作用、抗溃疡作用、抗心律失常 作用和保肝作用等,但甘草黄酮是否能有镇咳作用报道甚少,尤其是镇咳作用 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镇咳作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单独以甘草黄酮制备 制剂作为镇咳药品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工业与民用污染源不断增加,加之环境治理不力等 因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引起的死亡率也逐年上升。 不过,这也给生产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咳嗽是 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应用镇咳药是对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合理应用 镇咳药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并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原发疾病的进一步 恶化。在中国药品市场中,2004年镇咳药是除感冒药以外的第二大非处方 (OTC)药品,销售额约占药品零售总额的5%,每年的市场份额约为30亿元。 但目前临床应用镇咳药主要为处方药,占70%,以西药为主,强效的镇咳药主 要是麻醉性的中枢镇咳药(麻醉管理药品)。因此,从中药中寻找和提取非麻 醉性的强效镇咳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甘草黄酮在制备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咳嗽药 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涉及的急、慢性咳嗽包括急性和慢性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部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结核、细菌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各种疾病引 起的咳嗽症状,用于咳嗽症状的改善。

本发明的甘草黄酮是药物活性成分,按照常规的制剂工艺,单独或加入常 规的赋形剂、调味剂、防腐剂、润滑剂、湿润剂、粘合剂、增稠剂、增溶剂等 药物辅料,制成任何一种适于临床上使用的剂型,如胶囊剂、片剂、口服液体 剂等。规格为按每粒(片)含甘草黄酮300mg。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甘草黄酮在制备改善急、慢性咳嗽症状的保健 食品中的应用。甘草黄酮来源于天然植物,因此,可以将甘草黄酮制成保健食 品,用于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咳嗽症状。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从甘草分离的甘草黄酮,经药理试验证明了甘草黄 酮具有很强的镇咳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麻醉性镇咳药可待因相近;这些作用机 制分析表明甘草黄酮是通过非麻醉性中枢作用起镇咳作用的。解决了目前缺乏 非麻醉性的强效镇咳药的问题,提供了非麻醉性的强效镇咳药,具有良好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甘草黄酮抑制枸橼酸诱导豚鼠咳嗽反射的量效关系。

图2是甘草黄酮抑制辣椒素诱导豚鼠咳嗽反射的量效关系。

图3是甘草黄酮抑制辣椒素诱导豚鼠咳嗽反射的时效关系。

图4是纳洛酮、麦角新碱和格列苯脲对甘草黄酮和可待因抑制枸橼酸诱导 豚鼠咳嗽反射作用的影响。

图5是甘草黄酮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诱导咳嗽的抑制作用。

图6是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药效学试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74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