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7106.7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2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陈震民;赵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源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21/00 | 分类号: | H02K21/00;H02K1/27;H02K1/16;H02K5/1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霁明 |
地址: | 310015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同步 发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尤其是一种同步发电机励磁电源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国产的主要为低档的基波半控励磁发电机,即从发电的输出取单相电源,半波可控硅调压励磁,档次较高的为相复励,但成本较高而且性能比不上永磁电机励磁。高档的均为带永磁发电机做励磁电源,但都让进口品牌占领,它们同时存在一定缺陷:如一般的励磁电源发电机的输出频率为100Hz,调节励磁的宽度和精度不够高,尤其是在发动机速度下降的时候由于频率的下降,它的调节宽度更为有限;而且定子铁心采用24槽8极,易产生磁阻和脉动,并在各个频率段的压降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技术上领先于同类产品,调节频率更宽更精,性能更优越的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所述的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的转子铁心的表面按16极极性分布并固定有磁钢,且该转子铁心通过先后闷板与转轴焊连;而所述的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的定子铁心3的槽与槽之间的1、2、3齿上各绕制有分别属于A、B、C三相的集中式线圈绕组,16极共8对极,也即8组线圈绕组,把它们串联后形成三相绕组。
所述的绕制有集中式线圈绕组的定子铁心3,其前端嵌入前端盖7的发电机安装止口,在所述转轴上的转子铁心10前后分别套有轴承5,前轴承位于前端盖7的轴承室6内,而后轴承5则位于后端盖2的轴承室6内,所述的前后端盖用穿销螺钉紧固。
本发明所述的励磁电源发电机效率η大于85%;功率因数cosφ大于0.85;三相线电压120V波动小于±5%;同时由于增加了发电机的极数,使得发电机的输出频率为200HZ在同样速度的情况下更高,很大的提高了同类发电机的调节频率宽度和精度;由于采用了典型的集中式绕组,减小了发电机定子绕组的端部,降低了铜耗,提高了效率,使得发电机在各频率段压降都大为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介绍: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的转子铁心10的表面按16极极性分布并固定有磁钢,且该转子铁心10通过先后闷板9与转轴8焊连;而所述的永磁同步励磁发电机的定子铁心3的槽与槽之间的1、2、3齿上各绕制有分别属于A、B、C三相的集中式线圈绕组1,16极共8对极,也即8组线圈绕组,把它们串联后形成三相绕组。
所述的绕制有集中式线圈绕组1的定子铁心3,其前端嵌入前端盖7的发电机安装止口,在所述转轴上的转子铁心10前后分别套有轴承5,前轴承位于前端盖7的轴承室6内,而后轴承5则位于后端盖2的轴承室6内,所述的前后端盖用穿销螺钉紧固。
本发明根据电机转速换算公式n=60f/极对数(n表示转速,60为常数,f表示频率,极对数表示电机极数的对数),要提高调节频率宽度就必须对一般的8极励磁电源发电机增加极数,增加极数后的定子绕组也进行绕线方法的调整。本发明将此类发电机的极数增加到16极,即在转子铁心10表面按16极极性分布将磁钢4用螺钉固定在表面。将固定好磁钢4的转子铁心10通过前后闷板9与转轴8焊接在一起。为了使24槽定子能构成16极,特采用了典型的集中式绕组1,其绕线原理中1.2.3.4.5.6表示定子铁心3槽与槽之间的齿。绕线的方法是在1.2.3齿上各绕上线圈,它们分别属于A.B.C三相,16极发电机是8对极,也就是有这样的绕线方法的8组线圈,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三相绕组。
把绕好线圈的定子铁心3前端嵌入前端盖7的发电机安装止口,将固定好磁钢4和转轴8的转子前后都套上轴承5,带轴承前端的放入前端盖7轴承室6内,把后端盖2闷上并保证后轴承5与后端盖2的轴承室6完好接入。然后用穿销螺钉11穿过前后端盖并拧紧。此发电机的接口可以按照客户需要另行配套设计,保证在各种型号的发动机上都能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源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源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71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