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评价方法及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95600.X | 申请日: | 2009-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0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朱信忠;赵建民;徐慧英;胡丞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Q10/00 | 分类号: | G06Q10/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赛科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桂名 |
| 地址: | 321004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企业 信息技术 应用 程度 评价 方法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评价方法及系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评价方法及系统。
(二)背景技术
现在的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在这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上升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信息社会的来临,既向各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强调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企业也在信息化大潮中通过不断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不断前行,借助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我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仅初具雏形,目前还没有权威规范的评价模式,对不同类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以及实证分析等诸方面尚属空白,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使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的共性,又体现不同企业的特殊性;如何既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又能够揭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整体效益增长的促进作用、实现创新管理等,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评估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出现了以下困境:一是缺乏指导方向,信息化建设不能投入到关键地方,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业务流程现状进行比较和诊断,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的信息技术不适用甚至无法使用;三是没有信息技术应用评价和诊断,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的依据,不但容易导致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而且容易令信息化建设由于资金、人力等各种原因半途夭折;四是缺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评价与诊断,企业信息化建设无法保证朝着设定的方向前进。
通常而言,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评价方法及系统需要建立适用于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公正、客观地对企业进行各项指标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得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总体评估,结合总体评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诊断,促进企业后续的科学发展。在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开创了信息化测算的新时代;马克·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为信息化测度评价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另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推出了针对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测度方法。而在国内,2000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评测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吉林大学的刘凤勤等人在2001年2月的提出了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北京大学的企业信息化课题组在对大量企业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中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已有的一些评测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评价体系中的具体指标的认识存在歧义,往往容易过分强调软硬件条件,评价结果往往体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趋势,容易使得企业进入“过度信息化”的歧途;
(2)评价指标体系过于定性化,主观性过强,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不足;
(3)评价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经营的结合相对不够重视,尤其是忽视了信息技术人员在企业信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构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评价方法及系统,对企业具有普适性,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为企业下一步的信息建设提供建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56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晶片封装体
- 下一篇:转化页面的同期访问技术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