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电解槽打壳故障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94851.6 | 申请日: | 200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4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余凯;赵晓松;赵建波;李云生;苏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云铝润鑫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3/14 | 分类号: | C25C3/14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61000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槽 故障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铝电解槽打壳故障的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铝电解生产过程中,电解槽内常会在铝电解质液面上形成一层电解质壳面,为维持铝电解的连续生产,需要使用打壳设备对电解质壳面进行打击,凿开壳面,以保证电解所用物料能及时不断地投入到电解液中。在实际生产中,当打壳设备即由气缸带动的打壳锤出现故障时,如气缸故障导致打壳锤头卡在高温的电解质液体中时,一会导致打壳锤头被电解质液严重侵蚀而损坏,二会造成电解质液中的铁量增加而影响铝产品的质量。另外打壳锤头在电解生产中,常会被过多的电解质所包裹而引起打壳无力,使投放的电解物料无法进入电解质液内,造成大量物料堆积在下料口壳面上,或者下料口周围,从而引起电解工艺波动而发生阳极效应,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增加电能消耗,影响电解生产效率。为及时发现故障以便尽快处理,现有技术采用人工逐个开启槽盖进行观察的方式,这种人为的观察,不仅会因电解槽周围温度较高,而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而且频繁开槽还会引起电解槽内温度波动,从而造成工艺不稳定影响产品质量,增加能耗,甚至因人为因素难于及时发现故障位置,从而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电解槽打壳故障报警装置,以发出故障报警信号,及时准确排除故障,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电解生产顺利进行。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铝电解槽打壳故障报警装置,包括设于电解槽上的打壳气缸,与该气缸相连的打壳锤头,其特征在于打壳锤头上设挡件,与该挡件的上限位置及下限位置相对应的电解槽上分别设置上、下限换向阀,其中在上、下限换向阀的移动轴伸出端一侧分别固定有与打壳锤头上的挡件相配接的杠杆,上、下限换向阀的入口端分别与气源相连,出口端分别通过可调节流阀与储气罐进气口相连,储气罐出气口通过单向阀与压力继电器相连,压力继电器触点与槽控机上的报警电路电连接,以便当出现故障而使打壳气缸上或下移动受限时,压力气体经换向阀、可调节流阀、储气罐、单向阀驱动压力继电器工作,使其触点接通控制器上的报警电路,从而发出报警信号。
所述上、下限换向阀包括阀体,设于阀体上的轴孔以及与轴孔相垂直的进、出气孔,轴孔内设有其内端与弹簧相连、外端延伸在外的移动轴,移动轴中部轴面上设有环形凹槽,以便移动轴在轴孔内移动时,通过环形凹槽使阀体上的进、出气孔连通,从而通过阀体阻断或接通气路。
所述可调节流阀、单向阀及压力继电器均为市购产品。
所述控制器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电器控制器,通过该控制器对电解槽打壳气缸的上下移动及报警进行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迅速对出现故障的打壳部位发出报警信号,让操作者明确故障点并准确、及时排除故障,不仅能保护打壳锤头不被电解质液侵蚀、损坏,并造成电解质液中的铁量增加而降低铝产品质量,而且无需再在高温槽体上逐一检查故障点,极大降低操作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槽盖开启次数,维持槽内温度恒定,有利于节能降耗,保障电解生产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云铝润鑫铝业有限公司,未经云南云铝润鑫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48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