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3285.7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方鸿生;张寒;许峰云;冯春;成小乐;许磊;罗开双;郑燕康;白秉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8/00 | 分类号: | C21D8/00;C21D1/18;C21D11/00;C22C38/58;C22C38/38;C22C38/14;C22C38/12;C22C38/08;C22C38/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罗文群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淬火 贝氏体钢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属于合金钢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获得优良性能的高强度合金钢,通常除了添加一定量元素或贵重元素外,还需对产品构件或零件加热到临界点Ac3以上30-50℃,随后在水或其它介质中进行淬火处理,淬火温度一般在900℃左右。为此,不可避免由于冷却过程中产生热应力及相变组织应力而导致变形及开裂现象。
针对以上现状,申请人提出了本申请项目,即“一种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以解决贝氏体钢在淬火时的开裂及变形问题,使淬火贝氏体钢得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淬火时冷却速度快,故显微组织得到改善,性能大幅度提高。
本申请人曾于08年9月27日提出了“一种锰系水淬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水(油)淬贝氏体钢的生产工艺,但该工艺未能妥善解决淬火中的变形及开裂问题,也未达到淬火改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改变传统钢铁的淬火工艺,以改善产品的组织和性能,而且有效避免淬火中的开裂。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各步骤:
(1)用常规炼钢工艺冶炼后,钢中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可以为:
C: 0.06-0.54%
Mn: 1.80-3.50%
Si: 0.20-1.80%
Cr: 0-1.60%
Mo: 0-3.00%
W: 0-3.00%
Ni: 0-3.00%
Ti: 0-0.12%
V: 0-0.12%
Nb: 0-0.12%
N 0-0.02%
B: 0-0.01%
余为Fe;
(2)将上述钢材锻压、轧制或铸造成产品,空冷至480℃-700℃,随即进行水冷、油冷或盐碱液冷至200℃-250℃,或将产品重新加热至奥氏体转变临界点以上30-50℃,空冷至480℃-700℃,随即进行水冷、油冷或盐碱液冷至200℃-250℃,然后取出空冷或缓冷至室温;
(3)将上述产品加热至200℃-600℃,保温1-5小时进行回火处理。
本发明提出的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通过成分优化,在空冷至较低温区(480℃-700℃)时,随即淬火相当于在480℃-700℃进行淬火,降低了淬火温度,从而有效避免高温淬火下的变形及开裂。而国内外历来钢的淬火温度均在临界点Ac3以上,通常约为850℃以上,淬火时容易产生热应力及组织应力导致变形及开裂。本发明方法为了减少变形开裂和增加贝氏体含量,改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提高力学性能,水冷、油冷或盐碱液冷至200℃-250℃(在贝氏体转变温区内)随后采用空冷或缓慢冷却方式。本发明的锰系淬火贝氏体钢,与同强度级别的其他钢种相比,合金成本低廉,性能提高,且整个生产工艺过程无需复杂工序,显著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的锰系淬火贝氏体钢的制备方法,用常规炼钢工艺冶炼后,钢中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可以为:
C: 0.06-0.54%
Mn: 1.80-3.50%
Si: 0.20-1.80%
Cr: 0-1.60%
Mo: 0-3.00%
W: 0-3.00%
Ni: 0-3.00%
Ti: 0-0.12%
V: 0-0.12%
Nb: 0-0.12%
N 0-0.02%
B: 0-0.01%
余为Fe;
将上述钢材锻压、轧制或铸造成产品,空冷至480℃-700℃,随即进行水冷或油冷或盐碱液冷至200℃-250℃(或重新加热至奥氏体转变临界点以上30-50℃,空冷至480℃-700℃,随即进行水冷或者油冷或盐碱液冷至200℃-250℃),然后取出空冷或缓冷至室温;将上述产品加热至200℃-600℃,保温1-5小时进行回火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钢中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如下:
(1)用转炉或电炉进行常规炼钢,锻造,轧制或铸造后,空冷至480℃随即进行水冷至250℃,后空冷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32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轧低碳低硅无取向电工钢的热轧方法
- 下一篇:核酸单分子测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