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石油烃的方法及其专用菌株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93207.7 申请日: 2009-09-15
公开(公告)号: CN101654662A 公开(公告)日: 2010-02-24
发明(设计)人: 黄艺;汪杰;礼晓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62D3/02;B09C1/10;C12R1/07;A62D101/20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关 畅
地址: 100871北京***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降解 石油 方法 及其 专用 菌株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降解石油烃的方法及其专用菌株。

背景技术

石油是一种粘稠易燃的天然存在于地表之下的混合物。从成分上看,是含有多种烃类(正烷烃、支链烷烃、芳烃、脂环烃)及少量其他有机物(硫化物、氮化物、环烷酸类)的复杂混合物。一个典型的石油样品含有不同的烃类化合物可多达200-300中,分子量从16到1000左右。其物理状态包括气态、挥发性液体、高沸点液体以及固体。一般油田利用的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烷烃>70%);环烷基(环烷烃>60%);中间基(烷、环烷、芳烃含量接近)和沥青基(沥青质>6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需求量在日益增大,油田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的污染也日益严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球年产22亿吨石油中80%产自内陆油田。在我国目前已勘探和开发的油田共有400多个,覆盖地区面积达到32万平方千米,可能已有480万平方千米的土壤层石油含量超过安全值。并且,在石油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含油污泥污染,以至在我国,该行业平均每年生产80万吨含油污泥。

落地原油在重力和毛细作用下容易发生平面扩散,由于其粘度大,粘滞性强,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小范围的高浓度污染。采油废水在水动力作用下,一般造成深度较大的污染,甚至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石油类污染多集中在20cm的表层,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直接阻碍植物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引起根系腐烂,影响其生长。石油富含的反应基能与无机氮、磷结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有效氮、磷的含量减少,影响作物的营养吸收。石油中所含的多种多环芳烃被认为具有“三致”效应;一些挥发组分能引起人体麻醉、窒息和化学性肺炎等疾病。因此石油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

目前石油污染物的净化处理主要有化学、物理和生物三种途径。化学方法主要利用化学萃取剂消除石油污染物。特别是在邮轮或钻井平台发生事故初期是很有效的做法。但是化学萃取剂对于水生生态物种来说大多是有害的,其副作用比石油污染泛滥的直接经济损失还要严重,因此不少国家已经禁止使用这一方法。物理方法

是通过一些器械或添加物对石油污染进行吸附收集等,这类装置已经发展了许多类型,去除效果好,但是昂贵的设备费用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且在寒冷的季节效果较低。另外还可以投家一些对石油污染具有一定净化能力、本身对动植物没有损害的物质进行吸附,普遍使用的投加剂为锯末、粉碎的浮石粉和玉米粉等。

生物方法及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存在于土壤的石油污染物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与物理、化学修复相比,生物修复具有非破坏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特点,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修复污染土壤的最优选择。为了取得高效、彻底的生物修复效果,分离和筛选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是生物修复的必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菌株。

本发明所提供的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Z3-P,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3254。

该菌株Z3-P已于2009年8月2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号为CGMCC No.3254,分类命名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降解石油烃的菌剂。该菌剂的活性成份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Z3-P CGMCC No.3254。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降解石油烃的固体菌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固体菌剂,由芽孢杆菌(Bacillus sp.)Z3-P CGMCC No.3254、铵盐、可溶性镁盐和碳源组成,其中碳源、铵盐、可溶性镁盐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Z3-P CGMCC No.3254的比例为15-25g碳源∶0.9-1.2g铵盐∶0.02-0.1g可溶性镁盐∶15×109-20×109CFU芽孢杆菌(Bacillus sp.)Z3-P CGMCC No.325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32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