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天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92364.6 | 申请日: | 2009-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0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煊;杜正伟;龚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H01Q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移动 终端 天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高速无线数据传输需求的增加,频谱资源日益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 术是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通信系统在无线通 信收发两端均采用多天线技术,可以使频谱利用率呈线性增长(与收发两端的天线个数成正 比),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容量,而不需要额外的带宽和功率消耗。MIMO无线系统把传 统无线通信中认为有害的多径信号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充分利用空间信道的不相关 特性来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
天线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对整个通信系统有重要的影响。随着MIMO 通信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多天线设计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移动通信 系统在功能、容量、质量和服务业务上不断地升级,对移动终端天线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性能 指标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体积小,重量轻,待机时间长,成本低,辐射效率高和多频或宽频 等,所有这些要求对于应用在移动终端上的多天线设计都提出了十分巨大的挑战。
移动通信终端的单天线形式很多,但支持MIMO功能并适用于移动终端的多天线结构很 少。现有技术中的多天线结构为:在采用两根天线时,通常使两个天线尽量远离,并且在地 枝上设计T型结构;在采用三根天线时,由安装在相互垂直的三个地平面上的三个天线单元 构成,其中两根天线的极化方向正交,第三个地上的天线的极化方向与前两根天线中的一根 的正交,与另一根极化方向相同,并在空间上远离前两根天线,减少了天线单元之间的相关 性(采用了极化、空间分集);在采用四根天线时,增加了一根安装在平行于以上三个地平面 中的一个地平面上的天线;在这些地面上还可以安装更多的天线;采用的天线形式有折叠单 极、传输线加载单极、倒F、平面倒F形天线等。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缺点:
现有的多天线结构,对于尺寸较大的移动终端如笔记本电脑等较为适用,但对于小尺寸 的移动终端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由于其天线单元之间 的距离很小,空间、极化分集的作用有限,通常天线单元之间的互耦(即一根天线辐射的能 量耦合到了另一根天线上)很大,使得天线的效率降低,从而降低通信系统的容量。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天线单元之间的互耦,提高天线效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终端 的天线结构。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包括:
介质板,用以模拟移动终端;
所述介质板正面印制有天线单元;
所述介质板背面印制有金属地;
所述介质板背面印制有含有弯折线的十字型地枝结构。
具体地,所述介质板为两块,并通过金属片共地连接;
所述天线单元为四个,其中两个所述天线单元印制在一块所述介质板上,另两个所述天 线单元印制在另一块所述介质板上。
印制在每块所述介质板上的两个所述天线单元以该介质板的纵中心轴为轴对称,尺寸及 功能均相同。
所述含有弯折线的十字型地枝结构具体包括第一金属部分和第二金属部分,
所述第一金属部分为在纵向上与金属地连接的金属部分;
所述第二金属部分为在横向上伸出所述第一金属部分两侧的带有数个弯折部分的金属部 分。
所述天线单元包括辐射单元和微带馈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移动终端采用含有弯折线的十字型地枝结构,降低了较小尺寸天线之间由于距离 小而造成的互耦,提高了天线的效率,扩充了通信系统的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 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翻盖手机中的天线结构三维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即剖面图。
图3为图1的B向视图即下方介质板上的微带馈线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23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力平衡柱游梁抽油机
- 下一篇:逃生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