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92154.7 | 申请日: | 2009-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成;韩钰;聂京凯;徐德录;陈新;李现兵;马光;王立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23K35/30 | 分类号: | B23K35/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 波 |
| 地址: | 100055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hr3c 不锈钢 焊接 用钨极氩弧 焊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工程中的焊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焊接火力发电厂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部件用HR3C不锈钢的钨极氩弧焊丝。
背景技术
HR3C属新型耐热奥氏体不锈钢,是日本研究开发的用于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的耐热部件用钢。HR3C以其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已广泛应用于600℃以上高温运行的超超临界机组。按照相关标准规程规定,选择焊接材料时应首选同质焊接材料。然而,尚未见与HR3C钢相匹配的焊接材料的相关研究报道。目前,大多施工单位选用镍基焊接材料替代同质焊接材料进行HR3C钢的焊接,导致焊接接头早期失效,从而对机组的运行留下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与HR3C钢相近的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的钨极氩弧焊丝。
本发明所提供的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质量百分比):C:0.06~0.10%、Si:0.20~0.50%、Mn:0.90~2.0%、S:0.002~0.010%、P:0.003~0.010%、Cr:18~27%、Ni:18~24%、Nb:0.20~0.64%、N:0.14~0.60%,再添加Cu:0.0~3.5%、Mo:0.0~1.21%、B:0.0~0.002%中的一种或几种,余量为Fe。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焊丝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力学性能满足要求,能够实现HR3C钢同质焊接,有效解决异质焊接焊接接头早期失效的问题。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施例中均通过如下工艺步骤制备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将原料按焊丝中的成分进行配料后,真空冶炼,镇锭,锻钢的开锻温度为1150℃,终锻温度为900℃,经十余道次轧制后再经1120℃的退火处理,将轧后盘条经多道次的拉拔,得到直径为2.0mm或2.5mm的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
实施例1
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以质量百分比表示:C:0.06%、Si:0.28%、Mn:0.92%、S:0.004%、P:0.008%、Cr:25.5%、Ni:19.0%、Nb:0.29%、N:0.18%、Cu:2.50%、B:0.001%,余量为Fe。
实施例2
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以质量百分比表示:C:0.076%、Si:0.24%、Mn:1.39%、S:0.006%、P:0.010%、Cr:26.18%、Ni:21.31%、Nb:0.38%、N:0.21%、Mo:1.11%、B:0.002%,余量为Fe。
实施例3
HR3C不锈钢焊接用钨极氩弧焊丝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为,以质量百分比表示:C:0.10%、Si:0.25%、Mn:1.5%、S:0.008%、P:0.006%、Cr:26.6%、Ni:20.1%、Nb:0.58%、N:0.19%、Cu:3.3%、Mo:0.81%、B:0.001%,余量为Fe。
将实施例1、2和3中所制备的焊丝按下述焊接规范制成试样后,按相关标准要求测定其熔敷金属的常温力学性能(如表1所示)和高温短时力学性能(如表2所示)。
焊接规范参数:试板尺寸:A3钢板,300mm×125mm×20mm,垫板厚度为10mm,根部间隙≥15mm。
焊接方法:钨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电流:100~120A;焊接电压:11~14V;焊接速度:50~100mm/min;层间温度:80~120℃;焊层厚度≤2.5mm;氩气流量8~15L/min。
表1熔敷金属的常温力学性能
表2熔敷金属的高温(650℃)短时力学性能
从表1和2中可看出,本发明所制备的钨极氩弧焊丝能够满足HR3C钢的实际焊接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2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控切割机钢带带动机构
- 下一篇:立式拉床以及工件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