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掺有生物电厂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90066.3 | 申请日: | 2009-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清海;孙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4D1/00 | 分类号: | E04D1/00;B28B3/00;B28B11/24;C04B28/00;C04B28/04;C04B28/36;C04B1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鲁 兵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电厂 环保 水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材领域,主要涉及对工业废料的再利用,具体涉及一种掺有生物电 厂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火力发电厂分布广泛,使得电厂余灰遍及全国,分布极广。近年来,我 国的能源工业稳步发展,发电能力年增长率为7.3%,电厂余灰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排量 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厂余灰总量逐年增加,这些电厂 余灰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因而电厂余灰的处理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水泥瓦(又名混凝土瓦)的历史悠远流长,该行业是我国最传统、也是投资少、 分布广的生产行业之一。通常的水泥瓦以水泥、砂子和水为基础原料,水泥瓦生产时 用的主要胶凝材料是水泥,而水泥的生产属高能耗、高污染,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极 大。已有文献介绍可以在水泥瓦配料中掺入粉煤灰或者高炉重矿渣(周志宏,陈勋,崔 天生,张云波.利用高炉重矿渣及粉煤灰生产彩色混凝土瓦.砖瓦,2003(6):42-45.), 利用其中的活性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在氢氧化钙含量高的情况下与氢氧化钙发生 二次反应形成水化硅酸钙凝胶(C-S-H凝胶)和水化铝酸钙凝胶,结果是在水泥瓦中 掺加粉煤灰或高炉重矿渣后,在利用粉煤灰或者高炉重矿渣等工业废渣的基础上,水 泥瓦各项性能均达到JC 746-2007《混凝土瓦》标准优等品要求。但对于余灰在水泥 瓦中的应用,至今没有文献报道。余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掺入水泥瓦中可以降低 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余灰资源化再利用,利于环境保护。因而以余灰配制水泥瓦技术 是一种迫切需要的具有节能利废和降低产品成本等优点的新型余灰水泥瓦配制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用余灰为原料配制的环保型水泥瓦,在利用废弃资源,减 少部分水泥、河砂用量的同时,还能协同其它水泥瓦配料发挥作用。
为降低水泥瓦生产的成本,解决余灰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发明采取以下技 术方案:一种掺有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是在普通水泥瓦生产原料的基础上添加生物 电厂余灰制成的环保型水泥瓦。
所述生物电厂余灰是由火力发电厂的排烟余料,平均粒径范围为0.1-0.3mm。
具体来讲,所述掺有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的原料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组 分:余灰5-40份,水泥50-125份,砂120-170份,憎水剂(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类) 0-2.0份或者(PowderA类)0-0.12份,水20-39份。
所述水泥优选为硅酸盐系列水泥或硫铝酸盐水泥。
所述砂优选为细度模数为2.3-3.0、含泥量为0-2.0%的自然砂。
所述憎水剂优选为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类或PowderA类等。选用硬脂酸钙或硬脂 酸镁时用量在1.3-2.0份,选用PowderA类时用量在0.12份。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型水泥瓦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环保型水泥瓦的制备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数配比取料混合,将上述原料搅拌混合均匀;
2)压制成型;压力6-20MPa,加压保持时间2秒以上;
3)养护:脱模后,在不淋水的情况下养护24小时后浸水、淋水或自然养护。 得到环保型水泥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掺有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该材料是采用废弃余灰替代传统水 泥瓦中的部分水泥,将其与水泥、砂、水等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得到的环保型水泥瓦。 实验证明,该材料中添加的生物电厂余灰在水泥瓦抗折强度满足标准要求的同时,消 耗大量生物电厂余灰,减少部分水泥、河砂用量,利用了废弃物,节约了资源并保护 了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掺有生物电厂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是在普通水泥瓦生产原料的基础上添 加生物电厂余灰制备得到的环保型水泥瓦。适宜的本发明掺有余灰的环保型水泥瓦原 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组分:生物电厂余灰5-40份,水泥50-125份,砂120-170 份,憎水剂0-2.0份,水20-39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900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