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铅蓄电池的单极向极板及其积木式电池和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9193.1 | 申请日: | 2009-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0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粤荣;陈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粤荣;陈方 |
主分类号: | H01M4/14 | 分类号: | H01M4/14;H01M4/70;H01M10/06;H01M2/28;H01M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小蓉 |
地址: | 310013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蓄电池 单极 极板 及其 积木 电池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蓄电池的单极向极板及积木式电池组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內 阻低、比功率高、比能量大、可大电流快速充放电、易组合成高电动势电池组的极 板及其组装的结构。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是目前市场用量最大的一类电池,不仅材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具有 安全可靠、大容量、放电强度大等电气性能优势,而且在众多的电池中,唯有铅蓄 电池回收效率高达96~99%,材料资源几乎可完全重复性循环利用,因此,在面对 材料资源不断消耗的的大背景中,铅蓄电池在近年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市场。
经过100多年来的技术工业进步,铅蓄电池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打下良 好的材料工业基础,很多先进的配套材料获得制造业广泛应用。例用电池壳体采用 ABS材料,免维护型电池普遍应用AGM隔膜,自控单向排气压力阀的广泛使用, 板栅由热铸式向冷轧方向发展,硫酸液胶体化等等一系列技术进步,给铅蓄电池制 造业注入了技术不断创新的活力。
铅蓄电池除了材料技术不断进步外,结构方法的技术进步同样不断创新。铅蓄 电池最常见的一种极板制造方法,是采用带极耳13的网格状板栅作为集电体1/3, 如图1所示,板栅的两侧面对称,横竖向筋条交叉形成的栅格14通常是空心,以便 涂布更多的铅膏量。然后,在板栅1/3上涂布铅膏2/4,使板栅的栅格内及两侧面粘 结铅膏,经一定温度时间控制的烘干工序,将铅膏硬化固定在带网格的板栅上,称 之为极板固化,用类同的方法分别制成两面带极性的正板2,如图2A和2B所示, 及负板3,如图3A和3B所示。正极板制造通常还有一种制造方法,将条形集电体 置在空心的管状微孔网中,管网与条形集电体之间填充铅粉,称之为管式极板。
当需求更大容量的电池时,通常是将若干块正板与若干块负板的正/负极交叉(之 间加隔离板)堆叠组合成极群,堆叠极群的同极极板之间通过极耳13并联集合电流, 分别引导出极群的正极和负极端。当需要4V或更高的电动势时,通过格与格之间的 金属跨桥15的连接形式,将不处于同一格内的极群与极群串联成电池组,称之为电 池组的内串联,如图4所示。这种集电方式的优点是容量组合简单,工艺成熟,是 近年铅蓄电池产品结构的主流。这种常规结构由于跨桥15引起的电压降,以及极群 中各极板汇流不均匀引起的容量差异,带来了行业内公知的大电流充放电效率低、 比能量低特别是比功率低,难适应快速充放电等缺点。
近年出现了多种不同于传统的铅蓄电池结构方法,例如水平连接极群的电池, 其核心技术是在玻璃纤维丝上覆铅层,用编网的方式织成类似常规板栅的形式,网 格为空心,在覆铅玻璃纤维丝网上涂布铅膏。又如卷绕式电池,其核心技术是将正 负极板制成薄长条形,中间加软性隔板后卷绕成圆柱型的电池。这些新结构方法, 其设计的共同特点是尽量提升集电体的集电能力,缩短同一极群集中电流的通道, 力图提高大电流充放电效率。但在常规工艺制造中,铅网式水平连接电池容易出现 串格,卷绕电池在极板卷绕中容易出现脱膏,工艺相对复杂,成品率及生产效率相 对较低。同时,当需要更高的电动势时,其电池组的内部串联,仍然需依靠金属跨 桥连通处于不同格之间的极群(或极对),内串联电池组的大电流快速充放电能力仍 然受到格与格之间的跨桥制约。
双极性电池结构近年在电池行业的出现,是基于极对之间连接无需连桥的巧妙 设计,内串联电池组时不再需要金属跨桥。例如在2006年9月6日公开的一份中国 发明专利中(公开号CN1828981A),提及一种“蓄电池双极电极”的主要技术特征 是“以导电电极为中间层,阳极及阴极分别贴片在其两侧”。又例如2008年6月4 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号CN101192684A),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提及一种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在该双极性电极中,在集电极的 一侧形成阴极而在集电极的另一侧形成阳极,通过相互堆叠电解质层形成层叠体”。
铅蓄电池制造主流是采用涂膏式极板,如果双极电极原理应用于涂膏式极板, 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材料组合及工艺实现问题,例如:
(1)电池正负极的工作电位不同,通常正极集电体采用适应正电位的铅合金制 造,负极集电体采用适应负电位的铅合金制造。如果采用同一铅合金作为正负极共 用的集电体,需要求集电体材料在正极电位和负极电位下都很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粤荣;陈方,未经刘粤荣;陈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91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