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顶底复吹转炉的铁水脱磷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88140.8 | 申请日: | 2009-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7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崔阳;王立峰;南晓东;田志红;王坤;张玮;李承祚;李永东;胡雄光;朱立新;王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7/064 | 分类号: | C21C7/064;C21C5/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月娥 |
| 地址: | 10004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顶底复吹 转炉 铁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顶底复吹转炉的铁水脱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钢铁产品对磷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为了满足钢铁品质的要求,需要在铁水预处理及转炉炼钢过程中尽可能的除去铁水中的磷。转炉具有炉容比大以及脱磷动力学好的优点,近年来国内外各大钢厂越来越重视利用转炉进行铁水脱磷。对于传统的转炉吹炼过程,废钢、未脱磷·脱硅铁水及脱磷剂被装入转炉,然后顶吹氧气氧化除去铁水中的Si、P和C等。但是由于铁水初始硅含量高以及吹炼中后期钢水温度高,铁水中脱去的磷会部分返回钢水中,因此需要使用过量的石灰,导致钢渣排放量和生产成本增加。此外,为了快速溶解过量的石灰,萤石被大量添加,不仅仅导致了转炉炉衬腐蚀严重,也导致了钢渣再利用时F-溶出带来的环境问题。
中国专利申请号97116979.9公开了“铁水预脱磷方法”,该方法利用转炉且使用合成渣进行铁水预脱磷,萤石用量达到了每吨铁5.6~8.0kg,用于实际生产中会导致转炉炉内耐火材料腐蚀严重。
日本国专利申请号1995-87489、1991-321891和1991-174146公开了关于利用顶底复吹转炉进行铁水脱磷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两座转炉,一座用于铁水脱磷,一座用于脱碳,通过利用脱碳渣于脱磷炉进行脱磷,能够有效降低转炉炼钢过程废渣排放量。但是对于脱磷过程中铁水终点磷含量在0.015~0.020重量%的条件下,萤石用量达到了每吨铁5~16kg,同样不利于转炉炉内耐火材料的保护以及炉渣的再利用。
一般转炉脱碳渣中F-含量较高,有些情况达到了1mass%(TETSU-TO-HAGENE,Vol.88(2002),p.347)。钢渣在再利用过程中F-会溶出,随着国家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化,炼钢过程中无氟或者低氟精炼渣的使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了在炼钢过程中替代萤石,本发明者进行了详细调查。根据1300度的CaO-FeO-Fe2O3相图(Physical andChemical Data Book for Iron and Steelmaking Ironmaking,Edited by the Iron and SteelInstitute of Japan,2006,p.536),当Fe2O3含量高于12mass%时出现一个大的液相区,随着SiO2添加量的增加液相区面积增大,并且热力学平衡实验证实了该渣系在高碳领域具有强的脱磷能力(TETSU-TO-HAGENE,Vol.76(1990),p.878)。因此,通过控制脱磷终渣Fe3+/(Fe3++Fe2+)和(Fe3++Fe2+)含量是可能降低萤石用量,并且快速化渣促进脱磷。在实际转炉吹炼过程中,通过调整供氧参数和添加高Fe2O3含量的铁矿石是能够达到控制Fe3+/(Fe3++Fe2+)和(Fe3++Fe2+)含量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顶底复吹转炉的铁水脱磷处理方法,在少量萤石添加或者不添加的条件下,通过控制转炉脱磷终渣中Fe3+/(Fe3++Fe2+)和(Fe3++Fe2+)含量,达到降低铁水终点磷含量在0.02重量%以下的目的。
本发明主要针对铁水脱磷。在脱磷过程中使用氧气、石灰和高Fe2O3含量的铁矿石作为脱磷剂,通过控制转炉脱磷终渣中Fe3+/(Fe3++Fe2+)和(Fe3++Fe2+)含量,在少量萤石添加或者不添加的条件下降低终点铁水磷含量至0.02重量%以下。
进入转炉的铁水初期磷含量为0.04~0.12重量%。
所述的脱磷剂中高Fe2O3含量的铁矿石组成为T.Fe(矿石总含铁量)≥65重量%,FeO≤1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总公司,未经首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8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