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7421.1 | 申请日: | 2009-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毛文斌;韦兰春;套格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联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463;C02F1/44;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 |
地址: | 100070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含盐量 有机 废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高含盐量有机废水是指含有有机物和至少总溶解固体TDS(Total Dissolved Solid) 的质量分数≥3.5%的废水,包括高盐生活废水和高盐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直接利用海 水的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和食品加工厂、化工厂及石油和天然气的采集加工等。高含盐 量有机废水的有机物根据生产过程不同,所含有机物的种类及化学性质差异较大,但所 含盐类物质多为Cl-、SO42-、Na+、Ca2+等盐类物质。这类废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 对水体生物、生活饮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产生极大的危害。
由于生物处理法具有运行费用低、管理维护方便、高效无害等优点,往往被视为水 处理技术优先考虑方案。但高含盐工业废水中的无机盐对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人们考虑通过培养耐盐微生物和嗜盐微生物来处理高含盐量有机废水。此方法在经济和 技术方面较可行,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同工业行业排放的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差异 很大,绝大多废水含有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生化性低,单纯 的生物处理技术往往难以达到所要求的排放标准。因此高含盐量有机废水需要经过预处 理,去除水中的部分污染物,特别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或毒性的污染物,并提高废水 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工艺运行。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一种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工艺,高含盐量有机废水 进入生物处理子系统的缺氧池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去除部分有机物,缺氧池处理后的出水 进入好氧池内在曝气好氧状态下进行硝化反应及有机物的降解,随后出水进入膜生物反 应器内继续硝化和有机物的降解,出水再进入下一步的盐结晶子系统,经过两级反渗透 脱盐后的水再通过蒸发结晶处理,得到的结晶盐可回收利用,产水达到排放标准排放。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工艺流程复杂、处理效率低、系统运行不稳定、水处理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运行稳定、成本低的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 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电絮凝单元和膜生物处理单元,废水首 先在电絮凝单元中进行电絮凝处理,之后在膜生物处理单元中进行膜分离和生物处理。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 置,由于包括电絮凝单元和膜生物处理单元,废水首先在电絮凝单元中进行电絮凝处 理,之后在膜生物处理单元中进行膜分离和生物处理。工艺简单、运行稳定、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中电絮凝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膜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中:1.进水口、2.絮凝区、3.沉淀区、4.电极板、5.出水口、6.排污口、7.刮渣 机、8.直流电源、9.超声阻垢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高含盐量有机废水处理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包括电絮凝单元 和膜生物处理单元,废水首先在电絮凝单元中进行电絮凝处理,之后在膜生物处理单元 中进行膜分离和生物处理。
电絮凝单元包括絮凝槽,絮凝槽内设有絮凝区,絮凝区内放置相互平行的阳、阴电 极板;絮凝槽的下部设有沉淀区;絮凝槽的上部设有刮渣机。
70%~100%数量电极板的材料可以为铁、铝中的一种或两种。
0%~30%数量电极板的材料可以为钛,钛表面镀有钌、钽中的一种或两种材料。
絮凝区内可以装有超声阻垢器。
上述的阳、阴电极板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可 以为5~700V。应用过程中,阳、阴电极板每间隔5min~5h可以变换一次极性。
上述的膜生物处理单元可以包括1至3级膜生物反应器,如包括2级膜生物反应器。膜 生物反应器内可以包括膜孔径为0.1~0.4微米的浸没式微滤膜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联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中联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74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液体包装瓶
- 下一篇:移动式膜分离制氮注氮车翻转式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