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2P直播系统中的流量本地化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6578.2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4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龙有水;施广宇;文刘飞;张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56 | 分类号: | H04L12/56;H04L12/18;H04L1/00;H04L29/0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2p 直播 系统 中的 流量 本地化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P2P(Peer-to-Peer)直播系统中的流量本地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P2P网络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系统不同,P2P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Peer)既可以给其他节点提供服务,又可以接受其他节点提供的服务。因此,内容提供商通过P2P技术可以将大部分的流量分布到P2P的客户端上,从而降低其服务器的负荷,节省大量的服务器投资。
但是,这也给运营商的网络特别是骨干网,带来了巨大的P2P流量冲击。同时,由于P2P直播系统应用P2P技术分发流媒体内容时,是采用一种应用层组播方式来进行,即应用层组播通过端主机(而非路由器)以单播方式来相互复制并向接收者转发。这使得每个内容切片往往要经过多跳才能到达请求端,而这必然会带来时延的叠加效应,即距离根节点越远的用户时延越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生成节点地址的技术如下:采用静态配置的前缀“国家+网络类型+地区+城市+邮政编码”结合IP地址产生节点ID;根据该生成的ID的逻辑距离来衡量节点的远和近。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根据现有技术生成的ID的逻辑距离来衡量节点的远和近时,该技术的ID距离仅能区分位于不同层次的节点的远和近,无法描述位于相同层次内的节点的远和近,如北京的节点不知道石家庄的节点更近还是乌鲁木齐的节点更近。即,逻辑上比较近的对端有可能在物理网络中的实际距离却较远,典型的情况是从远处获取共享的资源,而不是从最近处的对端获取。这种情况使得P2P直播系统中用户接收直播节目的时延比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2P直播系统中的流量本地化处理方法及装置,以减少P2P直播系统中用户接收直播节目时的时延。
一种P2P直播系统中的流量本地化处理方法,包括:
节点周期性检查与父节点列表中的节点的时延,以及与孩子节点列表中的节点的时延,并基于减少时延的策略调整自身当前层次;
所述节点根据自身当前层次从邻居节点列表中选择同层次或更高层次的节点,并将选择的节点加入所述父节点列表,从所述父节点列表中的节点获取流媒体数据;
所述节点向所述孩子节点列表中的节点转发所述流媒体数据。
一种P2P直播系统中的流量本地化处理装置,包括:
层次维护单元,用于周期性检查自身与父节点列表中的节点的时延,以及与孩子节点列表中的节点的时延,并基于减少时延的策略调整自身当前层次;
获取数据单元,用于根据自身当前所在层次从所述邻居列表单元的邻居节点列表中选择同层次或更高层次的节点,并将选择的节点加入所述父节点列表,从所述父节点列表中的节点获取流媒体数据;
转发数据单元,用于向所述孩子节点列表中的节点转发所述流媒体数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节点周期性检查与父节点和孩子节点的时延,并基于减少时延的策略调整自身当前层次,以使节点与父节点和孩子节点的时延尽量小,从而从时延尽量小的父节点获取流媒体数据,也能够向时延尽量小的孩子节点转发流媒体数据,从而减少P2P直播系统中用户接收直播节目时的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实现方案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案的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2P直播系统流量本地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65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