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超声导波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85717.X | 申请日: | 200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 发明(设计)人: | 沈功田;武新军;刘德宇;景为科;陈卫东;徐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9/11 | 分类号: | G01N29/11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小永 |
| 地址: | 10001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超声 导波 信号 进行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超声导波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超声导波作为近年新兴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单点激励就可实现一段距离检测的优势,在管道、锚杆等其他常规方法无法检测的场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导波的频散和多模态特性,对导波检测信号的评价是一个极难的问题。目前现有的超声导波评价方法,多与现有常规检测方法有关,如国家机械行业标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4730-2005关于钢制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对接焊接接头缺陷的超声检测和质量等级评定部分,距离-波幅曲线应按所用探头和仪器在试块上实测的数据绘制而成,该曲线族由评定线、定量线和判废线组成。评定线与定量线之间(包括评定线)为I区,定量线与判废线之间(包括定量线)为II区,判废线及其以上区域为III区,如果距离-波幅曲线绘制在荧光屏上,则在检测范围内不低于荧光屏满刻度的20%。上述方法主要是根据声场原理,适用于近距离检测的评价方法,现有方法不适用远距离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合理反映焊缝对导波检测信号的影响,通过超声导波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通过超声导波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获取的超声导波检测信号的距离与幅度的关系图,并由判废线和评定线将所述超声导波检测信号的距离与幅度的关系图分成三个区域,根据检测到的信号与上述三个区域的关系,进行 检测信号评价与分级,所述判废线通过以下步骤获取:
制作标样管道,管道长度不少于40米,焊缝不少于四处;
在管道一端制作大小为T的截面积损失缺陷A,缺陷A距端部不少于1米;
将超声导波传感器布置在管道上,然后在管道上移动超声导波传感器,每移一段距离,测量一次信号,获取缺陷A信号的峰值;
将各测点到缺陷A的距离作为横坐标,对应各测点所得信号中的缺陷A的回波峰值作为纵坐标,得到一系列点,将这些点作曲线拟合,获得信号的判废线;
其中,所述评定线通过以下步骤获取:
将所得判废线下降6dB获得信号的评定线,或
在管道另一端作大小为T/2的截面积损失缺陷B,缺陷B距端部不少于1米;
将超声导波传感器布置在管道上,然后在管道上移动超声导波传感器,每移一段距离,测量一次信号,获取缺陷B信号的峰值;
将各测点与缺陷B的距离作为横坐标,对应各测点所得信号中的缺陷B的回波峰值作为纵坐标,得到一系列点,将这些点作曲线拟合,即获得信号的评定线。
其中,所述截面积损失缺陷B采用切槽或钻孔方式加工。
其中,对于厚度小于6mm的标样管道,所述截面积损失缺陷B利用通孔方式实现,通孔直径等于壁厚。
其中,所述截面积损失缺陷A采用切槽或钻孔方式加工。
其中,对于厚度小于6mm的标样管道,所述截面积损失缺陷A利用通孔方式实现,通孔直径等于壁厚。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考虑焊缝以及截面积损失对检测的影响,确定评定线以及判废线,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超声导波检测信号的评价曲线;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左端切槽后的Φ57样管示意图;
图3a~图3f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检测切槽时在各测点所得信号的波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Φ57样管用下降6dB获得评定线时的超声导波信号评价曲线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左端有切槽和右端有通孔的Φ57样管示意图;
图6a~图6f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检测通孔时在各测点所得信号的波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Φ57样管用通孔的距离幅度曲线做评定线时的评价曲线图。
图8a~图8c是本发明实施例现场检测Φ57管道时所得三根管道检测信号波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利用导波检测信号的评价曲线对缺陷进行评定的评定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57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