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禽流感H5N1病毒的CTL表位多肽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85530.X 申请日: 2009-05-25
公开(公告)号: CN101560245A 公开(公告)日: 2009-10-21
发明(设计)人: 高福;孙业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K7/06 分类号: C07K7/06;C12N15/44;C12N15/63;C12N5/10;C12N1/00;A61K39/145;A61K48/00;A61P31/16;C12Q1/68;G01N33/68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关 畅;任凤华
地址: 100190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禽流感 h5n1 病毒 ctl 多肽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禽流感H5N1病毒的CTL表位多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人禽流感H5N1病毒是一种来源于禽类的高致病性、高致死率的流感病毒亚型。 1997年在香港首先爆发了人禽流感的感染,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到2003年, 世界范围内又重新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从2003年底至今,已有408例感染,其中 205例死亡。人禽流感的传播方式一般是从禽类传染给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传染只 是偶发现象。但是,一旦病毒通过突变或者与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重排,就可能产生 适应在人体复制和人与人直接传播的新毒株,导致流感大流行。虽然目前没有观察到 H5N1病毒持续的人到人的传播,但是20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起源于鸟类的流感 病毒,其中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夺去了四千万人口的生命。据估计,下一次流感 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数字将远高于此。因此,为应对流感大流行做准备是十分紧迫的任 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毒入侵的重要纺线,研制高效的疫苗,激发人体的保护 性免疫反应是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最重要的手段。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两个分支。体液免疫是由抗体介导的。流感病毒通过其血凝素(HA)糖蛋白结合 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而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再通过内吞作用以及随后的病毒囊膜 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而进入细胞。病毒HA对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和病毒感染的宿主范 围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HA也是体液免疫的主要靶抗原。HA特异性抗体起着阻断病 毒粘附的作用,从而抑制病毒感染细胞。

与体液免疫不同,细胞免疫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所介导的。病毒感 染细胞后,病毒蛋白质被细胞内的蛋白酶分解成多肽,被转运到内质网中,再被装载 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分子上。然后多肽-MHC复合物通过高尔基体被 转运到细胞表面,再被CTL(CD8+T细胞)识别。CTL识别MHC分子提呈的病毒多肽 后,分泌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细胞因子,如IFN-γ和TNF-α,以及具有裂解细胞作用 的穿孔素,从而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限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进而清除病毒。这 些被CTL识别的病毒多肽就是相应的MHC限制性的CTL表位。细胞免疫虽然可能不能 预防病毒感染细胞,但是可以通过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防止流感病毒导致的严重疾 病和死亡。

目前禽流感H5N1的检测方法包括病原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和核酸检测方法。

通过病毒的分离鉴定是禽流感的经典病原学方法。该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灵 敏(极少量病毒也可检出),但操作程序繁杂、费用高、实验室要求高(国家规定必 须在P3级实验室进行)、耗时费力、周期长(检测时间需1-3周),大面积应用推广受 到较大限制。

目前共有6种血清学检测技术,分别是:血凝抑制试验(HI)、微量中和试验(MNT)、 免疫荧光技术(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GICA)和蛋 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这些方法都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确定 病毒亚型或者某种亚型特异性抗体的滴度。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实验操作简便快 速,但灵敏度较低。微量中和试验虽然灵敏度高,但操作繁琐耗时。免疫荧光技术灵 敏度高,但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应用受到限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般被认为 是既简便快捷,又灵敏的方法,但是用于检测抗体时,对抗原制备的要求较高。在这 6种检测技术中,血凝抑制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是实验室常规方法,其余4种对于常规 流感甲1和甲3亚型已有完善的方法,但是用于H5抗原的检测还需改进和优化。对于胶 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日本、美国和我国有区别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和H5亚型的试剂盒, 敏感度不够高。

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技术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定量 PCR(RTQ-PCR)。该方法不但可鉴定样品中病毒的型及亚型,还可结合基因序列分析推 测病毒的致病力高低。其灵敏度高,较病毒分离法快速、特异性也高,是公认的能够 在较短时间做出准确诊断的方法。但其成本较高,试验过程复杂,对实验环境、仪器 设备、操作人员等要求高,同时干扰因素多,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现象,诊断时不 能作为唯一的判定依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55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