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锡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4901.2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9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曹化强;吴水生;尹双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19/02 | 分类号: | C01G19/02;C04B35/457;C04B35/626;B82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1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纳米 粒子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锡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属于纳米陶瓷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二氧化锡是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很好的光电性质,气体传感性质和化学稳定性。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等特点使纳米二氧化锡材料在气体传感器、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电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应用。而合成直径为10纳米以下的无机氧化物纳米粒子仍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挑战。因此,合成出小尺寸二氧化锡纳米粒子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经检索,现有技术中有1项关于二氧化锡纳米粒子的专利报道:
(1)“制备含有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粒子聚酯树脂的改进方法”(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发明人:李春忠;邵玮;邓超;贺俊卿;申请号:200810032485.7),该发明报道一种含有锑掺杂二氧化锡纳米粒子(ATO)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简化了ATO改性的聚酯树脂的制备过程,降低操作费用。为抗静电聚酯树脂的规模化商业制备奠定了基础。
而其他涉及二氧化锡的专利多达174项。
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尺寸、形状以及反应体系是有很大关系的,并且获得直径在10纳米以下的氧化物纳米粒子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挑战。该方法合成的二氧化锡纳米粒子是利用生物分子——L-赖氨酸为原料之一参与反应实现的,这为研究氧化锆纳米粒子性质和实际用途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和新材料。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制备二氧化锡纳米粒子的水热合成方法。本发明合成方法中所用原料易得,工艺简便。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二氧化锡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以四氯化锡(SnCl4·5H2O)、L-赖氨酸(L-Lysine,C6H14N2O2)为原料,在室温下,配制包括四氯化锡、L-赖氨酸的混合溶液,其中四氯化锡浓度范围为0.5~6毫摩尔/40毫升,L-赖氨酸浓度范围为2.5~30毫摩尔/40毫升;
(2)将所述混合溶液放置于一个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内,在120~240℃温度范围加热5~15小时;
(3)将反应后得到的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洗涤,洗涤三个循环,然后放入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即得到二氧化锡纳米粒子。
附图说明
图1(a)为实施例1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b)为实施例1的X-射线衍射图。
图2(a)为实施例2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2(b)为实施例2的X-射线衍射图。
图3(a)为实施例3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3(b)为实施例3的X-射线衍射图。
图4(a)为实施例4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4(b)为实施例4的X-射线衍射图。
图5(a)为实施例5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5(b)为实施例5的X-射线衍射图。
图6(a)为实施例6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6(b)为实施例6的X-射线衍射图。
图7(a)为实施例7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7(b)为实施例7的X-射线衍射图。
图8(a)为实施例8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8(b)为实施例8的X-射线衍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以四氯化锡(SnCl4·5H2O)、L-赖氨酸(L-Lysine,C6H14N2O2)为原料,在室温下,配制包括四氯化锡、L-赖氨酸的水溶液,其中四氯化锡为2毫摩尔/40毫升,L-赖氨酸浓度为10毫摩尔/40毫升。
——将所述混合溶液放置于一个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内,在120℃温度范围加热10小时。
——将反应后得到的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洗涤,洗涤三个循环,然后放入干燥箱(60℃)中进行干燥4小时,即得到二氧化锡纳米粒子。图1(a)为实施例1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由图可见其粒子平均直径2.3纳米,图1(b)是X-射线衍射图,确定产物是二氧化锡纳米粒子,根据谢乐公式计算纳米粒子的直径为2.0纳米,与电镜观察相符。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49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U盘的多功能智能手环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且高效打磨的制鞋打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