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催化溶剂法从黄姜提取皂素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4842.9 | 申请日: | 2009-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0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倪晋仁;吴绍祖;付东康;吴广安;周国辉;刘美;王玉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71/00 | 分类号: | C07J71/00;B01J27/236;B01J27/10;B01J27/053;B01J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阙华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曹正凤 |
地址: | 100871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 溶剂 黄姜 提取 皂素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物质的生产工艺,特别是一种利用催化的有机 溶剂法从黄姜中快速高效提取皂素的工艺,即用催化溶剂法从黄姜提取皂素的生产工 艺。
背景技术
黄姜作为一种药源植物,其最有价值的成分是薯蓣皂甙及其配基薯蓣皂素,但皂素 含量一般仅为1-4%(占干姜重),其余大量成分为淀粉(45-50%)和纤维(35-45%), 以及少量微量化学成分。
国内黄姜皂素生产,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发酵酸水解工艺,是沿用50多年的老工 艺。
鲜黄姜→洗涤→粉碎→自然发酵→酸水解→过滤洗涤→烘干→汽油提取 →浓缩结晶→离心甩干→烘干→皂素
该生产工艺存在生产周期长(发酵一般需要5-7天),废水量大(吨皂素排水1000 吨以上),污染严重(吨皂素排放COD总量约30吨),生产成本高(酸用量大、能耗高) 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黄姜种植的持续升温,黄姜加工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加之全国 皂素产量的80%集中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汉江流域(陕西和湖北),黄姜产业 的污染已经危机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因此,及早改进黄姜加工工艺,实现清洁生 产,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现有技术采用不同的方法,拟在酸水解之前将淀粉纤维分离出去,以减少工艺耗酸 量和削减COD排放量。如国内专利(申请号:02138773.7,03134449.6,03134450, 200310111250.4,200410013355.0和200610125197.7)酶解法将黄姜中淀粉转化成糖, 糖液再用于制备酵母或葡萄糖,或经发酵转化为乙醇。过滤得到滤渣或醪液浓缩,再进 行酸水解。这类工艺存在固液分离困难(皂甙粘稠),皂甙浆浓缩成本高(含水量大), 蒸馏所得乙醇浓度低,大量纤维仍参与水解,增加耗酸和污染等问题。国内专利(申请 号:03125387.3,200410060679.X,200410060777)提出采用物理方法,即淀粉生产过 程的研磨筛分法,进行机械分离纤维素、淀粉和皂甙。该工艺能够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 但是存在皂素夹带损失,耗水量大,设备磨损严重和能耗偏高等问题。由于皂甙与纤维 素结合存在于细胞壁中,机械分离过程中,皂甙不可避免被夹带损失。另外,国内专利 (申请号:03127944.9)用超声波代替发酵对黄姜进行预处理,缩短了工艺过程;同时 对强酸催化裂解混合物进行蒸馏浓缩和烘干,再用超临界萃取方法提取皂素,没有废水 排放,消除了废水污染。但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不易实现工业化。
溶剂提取法,是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常用方法。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该法在黄 姜皂素生产领域的专利技术报道。中文文献(程军等,2005)采用乙醇连续多次回流提 取黄姜中的皂甙,最终所得皂素得率仅为传统的63.7%。为了解决黄姜皂素溶剂提取法 中皂素得率低的问题,我们借鉴造纸行业“催化的有机溶剂制浆”理论和黄姜的物质构 成特点,提出了一种“催化溶剂法”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从而成功地实现了皂甙和 淀粉纤维等的有效分离,达到保证皂素得率和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黄姜皂素清洁生产 工艺,具体地说是利用添加了催化剂的有机溶剂快速、高效提取黄姜中的皂甙,实现淀 粉纤维等与皂甙的有效分离,从而达到既保证目标产品收率,又大大削减污染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用催化溶剂法从黄姜提取皂素的生产工艺, 是将黄姜清洗、粉碎,小黄姜粒径3-5mm,用添加催化剂的有机溶剂提取黄姜中的皂甙, 提取温度为40-80℃,提取时间为1-4小时,分离出淀粉纤维的混合物进行资源化,提 取液经浓缩后得皂甙浆,该皂甙浆经无机酸水解后得含皂素的水解物,水解物经105℃ 烘干后,按照120#汽油与水解物体积/重量比40-100ml/g进行索式提取,最后经结晶、 干燥得到皂素产品,其纯度为96-98%,皂素得率为2.6-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48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