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井分散防蜡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83137.7 | 申请日: | 2009-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8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付亚荣;付丽霞;李造吉;李冬青;吴泽美;蔡远红;解宏伟;蒲祥金;游靖;牛宝歧;陈宝新;孙学峰;吴蓓勤;姚为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K8/524 | 分类号: | C09K8/5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明 |
| 地址: | 10000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井 分散 防蜡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工业用化学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井分散防蜡剂及其制备方法。是一种油井防止结蜡,延长油井热洗周期和检泵周期的油井分散防蜡剂。
背景技术
我国含蜡原油的开采过程中,在油井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的结蜡,表现为抽油机井上行负荷和下行阻力增大,容易造成抽油杆断,同时采油能耗加大。解决的办法一般是机械刮蜡、热油(水)清蜡、化学清防蜡、热电缆清防蜡、磁防蜡、玻璃涂料油管防蜡以及细菌防蜡等。这些方法都已进行大面积现场试验。总的来说,每一种清防蜡措施,都有各自的特点及最佳适用条件。比如玻璃衬里(或涂料)油管、热电缆较适用于自喷井及高套压油井;磁防蜡较适用于低含水的油井,而机械刮蜡适用于不同含水阶段的中、低套压油井。目前最常用的油基清蜡剂起效快,运用最为广泛,原材料来源广,但是油基清蜡剂不适应高含水油井,加药后无法达到清防蜡的预期效果。而且油基清蜡剂的安全性差,油基清蜡剂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受到限制。
目前,油田清防蜡主要以清蜡为主,以防蜡为辅,防蜡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常规的防蜡剂都是应用EVA或18~21烷基18~21酯为主要原料,但这类防蜡剂凝固点低,呈固态状,现场加入困难,不易于推广。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56634A,提供了一种“聚驱油井用水基清防蜡剂”。原材料采用蜡晶改进剂1~10份、分散剂1~10份、助溶剂5~20份、表面活性剂1~15份及水60~80份。该防蜡剂无燃烧和爆炸的危险;能达到防蜡和降粘目的;其密度大一般大于0.95,在高含水油井使用,从套管加入并易于沉于井底,清防蜡效果好,凝点低于-35℃,适宜寒冷季节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井分散防蜡剂及其制备方法,在油井日常维护时,对含水大于30%的油井,在油井分散防蜡剂加量为0.05%~0.1%的情况下,油井热洗周期延长2倍以上。
本发明所提供的油井分散防蜡剂的技术方案是:
一、油井分散防蜡剂的原料:
原料包括:
1、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工业品)
黄洪周主编中国表面活性剂总览一书,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90页。
性质:棕色粘稠液体。
用途:用作油田采油井和输油防蜡剂。
生产厂:大连有机化工厂。
2、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醚
赵福麟 主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油田化学一书,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2月第1版第6次印刷,第313页。
主要用途:乳化剂、防蜡剂、润湿剂、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
3、氯化钾(工业品)
4、氟碳表面活性剂FN-3(工业品)
黄洪周 主编 中国表面活性剂总览一书,化学工业出版社第463页。
结构式:C16H17F17N2O4
用途:润湿剂、分散剂、起泡剂、杀菌剂。
生产单位: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实验厂
5、维生素C(工业品)
6、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羧酸钠盐(工业品)
赵福麟 主编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油田化学一书,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2月第1版第6次印刷,第169页。
7、6-氯苯并三氮唑-1,1,3,3-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
分子结构
分子式C11H15ClF8N5OP
分子量413_69
8、水
油井分散防蜡剂的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
1、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工业品):5~7.5%;
2、山梨糖醇酐单月桂酸酯聚氧乙烯醚(工业品):6.5~9.5%;
3、氯化钾(工业品):0.5~1.0%;
4、氟碳表面活性剂FN-3(工业品):0.05~0.1%;
5、维生素C(工业品):0.5~1.0%
6、聚氧乙烯烷基苯酚醚羧酸钠盐(工业品):10~15.5%;
7、6-氯苯并三氮唑-1,1,3,3-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0.005~0.01%;
8、其余为水;各组分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二、油井分散防蜡剂的制备方法
主要设备:
具有搅拌、加热、冷却及真空系统的2000L的搪瓷反应釜。
生产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31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近紫外光发光二极管用的磷酸盐基荧光粉
- 下一篇:一种纳米钻井液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