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种射击训练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82923.5 | 申请日: | 2009-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 发明(设计)人: | 梁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国栋 |
| 主分类号: | F41G3/26 | 分类号: | F41G3/26;F41J11/00;F41J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正星 |
| 地址: | 5290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特种 射击 训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军事射击训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IPSC(International Practical Shooting Confederation国际实用射击协会)特种射击训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特种射击训练,一般是先由教官绘制地图,然后规划在现场设置靶位,训练 人员则按照地图去对各个目标进行射击,其过程及效果一般只能通过训练结束之后,根 据训练人员的回忆和射击目标的状况而作出结论,这样,其过程通常不能清楚、细致地 被记录下来,教官无法对训练人员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指导,会忽略训练人员错误操作的 情况。因而,现有的特种射击训练过程及效果尚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在训练过程中训练 人员无法细微记录、及时指挥等不足之处,就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射击训练机制,本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特种射击训练系统,该系统是一种能够实时观察、及时掌握中间过程、 训练效果好的特种射击训练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特种射击训练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心单元、单兵单元和射击目标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单元包括有IPSC控制模块、GPS定位信号接收器和无线通 讯主模块,IPSC控制模块与GPS定位信号接收器和无线通讯主模块连接;
所述单兵单元包括有用于附在训练人员上的GPS定位仪和射击装置,中心单元的 GPS定位信号接收器接收上述GPS定位仪的信息;
每个射击目标单元包括无线通讯子模块、射击靶和信号采集器,射击靶与信号采集器连 接,信号采集器与无线通讯子模块连接,由无线通讯子模块将射击目标单元的信息传送 回中心单元的无线通讯主模块上。
进一步,所述的射击目标单元还包括有现场人体感应装置,该现场人体感应装置与 信号采集器连接,当有人靠近时,现场人体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可通过信号采集器进 行数据传输、存储或者控制。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现场人体感应装置可以为用于感应 人体接近的雷达。
所述的射击目标单元还包括有彩弹射击器,该彩弹射击器与信号采集器连接,受信 号采集器的控制而射击。
所述的射击靶为电子靶,该电子靶与信号采集器连接,可以准确、方便的采集中靶 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特种射击训练系统将IPSC射击训练有效的电子化管 理起来,增强了教官对射击人员的实时观察效果,提供给教官更直观的指导方向;它使 射击训练变得更加直观,操作更加便利,让射击人员更真实的了解到自己的射击结果, 以总结经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单兵特种射击训练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多兵战特种射击训练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表示本发明的单兵特种射击训练系统的原理图,图中显示了1,2,3,4号 靶;图2表示本发明的多兵战特种射击训练系统原理图,图中显示了4个靶位,最多可20 个靶,15个GPS定位仪,图中布局包括中心单元、一个或者多个单兵单元和一个或者多个 射击目标单元。
其中,中心单元包括有IPSC控制模块、GPS定位信号接收器和无线通讯主模块, IPSC控制模块与GPS定位信号接收器和无线通讯主模块连接;
单兵单元包括有用于附在训练人员上的GPS定位仪和射击装置,中心单元的GPS 定位信号接收器接收上述GPS定位仪的信息;
每个射击目标单元包括无线通讯子模块、射击靶和信号采集器,射击靶与信号采集器 连接,信号采集器与无线通讯子模块连接,该无线通讯子模块与中心单元的通讯主模块双 向通讯传输。
进一步,所述的射击目标单元包括有现场人体感应装置,该现场人体感应装置与信号 采集器连接,当有人靠近时,现场人体感应装置检测到信号,可通过信号采集器进行数据 传输、存储或者控制等。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现场人体感应装置可以为用于感应人体接 近的雷达。
该雷达可以是一个或者按客户的需要而设置多个,当然,该现场人体感应装置除了优 选为雷达之外,还可以是设置红外线传感器等方式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国栋,未经梁国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29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打印机进料熔合连接装置
- 下一篇:应用于3D打印笔的可压缩墨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