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2549.9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28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江雷;闻利平;翟锦;聂富强;宋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6/36 | 分类号: | H01M6/3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诱导 氢氧根 离子化 太阳能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及制备方法,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将太阳能 和光致氢氧根离子化物质(光碱分子)联合在一起的具有高效、清洁、可再 生等优点的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能源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伴随着能 源消耗的急剧增加。然而矿藏资源的有限及燃烧后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使得 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发展与安全建设追求的目标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319(2008)214-222》。新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 风能、海洋能及生物质能由于具有清洁、可再生、分布广泛及储量巨大等许 多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备受能源界的关注、开发及利用。近年来,利用太阳能 光伏发电的技术发展得相当迅猛,包括利用太阳能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 晶硅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以及以有机化合物等为材料的太阳能 电池,由于这些电池具有可再生、清洁,且所利用的太阳能无处不在等特性 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二氧化钛微纳米分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然而,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价格不菲,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 光电转换效率相对较低,这些缺陷都直接影响了这些太阳能电池的广泛使用 《Prog.Photovolt:Res.Appl.2004;12:113-142》。如果设计出一种能将太阳能和光敏 分子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得到一种新型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电池,并使 其能够规模化开发和使用,这种电池定将能成为未来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基于以上思路,本发明设计将太阳能与在水中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光 碱分子相联合,并且此光碱分子经光诱导后产生的氢氧离子浓度能够发生明 显的改变,采用持续在电池的外部加光促使电池内部的光碱分子和其光解后 产生的氢氧根离子在电池内部的不断循环达到稳定电流产生的效果,从而提 供一种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该电池是一种具有清洁、可再生、 经济适用性强及不受空间位置限制,且能够被广泛使用的环保电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不可再生一次能源的短缺问题以及燃烧后 又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廉价的太阳能分解光碱分子(光 敏分子)产生阴阳离子,并利用阴阳离子扩散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从而制备 出可再生清洁环保的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为了提高传统一次能源使用效率不高及一次能源不 可再生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将光碱分子经光照发生光化学反应后产生的阴 离子和阳离子及光碱分子在电池的内部进行循环,并使产生的电流持续恒定 的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的光诱导氢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集太阳能和在水中经光 诱导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的光碱分子联合在一起的太阳能电池。该光诱导氢 氧根离子化太阳能电池包括光电化学池、阴离子交换膜、在水中经光诱导能 够产生氢氧根离子和阳离子的光碱分子以及电极。
本发明的光电化学池实质上是一个密闭容器,所述的密闭容器中有与密 闭容器的四个内壁密封相连接的阴离子交换膜,并且该阴离子交换膜作为隔 膜将所述的密闭容器分成体积不相等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其中,在第一 容器中盛放有在水中经光诱导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和阳离子的光碱分子的水 溶液,在第二容器中盛放有水;或
在第一容器中盛放有含有季铵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和氯化钠的在水中经 光诱导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和阳离子的光碱分子的水溶液;在第二容器中盛 放有含有季铵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和氯化钠的水溶液;或
在第一容器中盛放有含有季铵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和氯化钾的在水中经 光诱导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和阳离子的光碱分子的水溶液;在第二容器中盛 放有含有季铵盐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和氯化钾的水溶液。
所述的密闭容器只有其中所述的第一容器的一侧壁有部分地方能够透光 (如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2所示),且透过光与阴离子交换膜成90度入射角, 其余密闭容器的壁为不能透光。
在第一容器中的透光部分处设置有电极(阳极或阴极);在第二容器中设 置有电极(阴极或阳极);并且第一容器中的电极(阳极或阴极)的导线通向第 一容器外,第二容器中的电极(阳极或阴极)的导线通向第二容器外,两在密 闭容器外的导线可与用电器相接。
所述的第一容器与第二容器的体积比为1/10~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25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抑制5型磷酸二酯酶的化合物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热水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