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蒸发缓冲一体化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82474.4 | 申请日: | 2009-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6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发军;朱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电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17C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子英 |
| 地址: | 100070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 缓冲 一体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蒸发缓冲一体化设备,是一种集氨蒸发和氨缓冲于一体的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由液氨转化为氨气的设备包括分别设置的液氨蒸发器和氨气缓冲器,以便分别完成液氨的蒸发和氨气的存储和稳压,其中液氨蒸发器位于一个罐体内,通过向罐体输入热介质或在罐体内设置加热装置,形成一定的环境温度,以便液氨蒸发器中的液氨吸收外部的热量转变成氨气,转换后的氨气暂存在缓冲器中,以便调整氨气的输出量并形成稳定的压力。但是,由于氨气缓冲器设置在罐体外面,其温度受环境的影响,易于出现再次冷凝的现象。另外,这种设备的整体结构不够简洁,占用的空间大,安装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液氨蒸发和氨气缓冲于一体的设备,该设备整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下,安装方便,并且不会出现缓冲器中氨气再次冷凝的现象。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氨蒸发缓冲一体化设备,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设有相互连接的液氨蒸发器和氨气缓冲器,所述液氨蒸发器连接有液氨管道,所述液氨管道设有位于罐体外的液氨输入接口,所述氨气缓冲器连接有氨气管道,所述氨气管道设有位于罐体外的氨气输出接口。
所述液氨蒸发器通常可以为螺旋型盘管。
所述氨气缓冲器可以设有罐外可控的压力变送器和罐外可视的压力表。
所述液氨管道可以包括液氨主管和若干液氨支管,所述液氨蒸发器为若干个,与所述液氨支管一一对应,所述液氨主管处于所述罐体的外部,所述的液氨输入接口设置在所述液氨主管上,所述液氨支管穿过所述罐体,其外端连接所述液氨主管,里端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液氨蒸发器。
所述罐体壁上可以设有设有连通罐体内腔的热介质出口和若干热介质进口,所述热介质进口连接有供热介质的管道。
所述热介质可以为热水或热蒸汽。
所述罐体内也可以安装有电加热器。
所述罐体可以设有罐外可视的水位计。
所述液氨主管和所述氨气管道上均可以设有阀门,所述罐体下面安装有若干支架。
由于本发明将液氨蒸发器和氨气缓冲器设置在同一个罐体内,通过控制该罐体的温度,就可以同时保证液氨蒸发器和氨气缓冲器均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下,避免了因温度变化导致氨在氨气缓冲器中的重新凝结,另外,由于液氨蒸发器和氨气缓冲器都设置在罐体内,设备的整体结构简洁,占用空间小,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氨蒸发缓冲一体化设备,包括一个罐体12,液氨自液氨输入接口3进入液氨主管4,随后进入与所述液氨主管相通的若干液氨支管5,进而进入与液氨支管相连的螺旋状液氨蒸发器7;
罐体上设有设有连通罐体内腔的热介质进口,设有热介质进口连接的阀门8,向罐体内部充入热水或热蒸汽,通过热水或热蒸汽的循环保证罐体内所需温度。也可以在罐体内安装电加热器,通过电加热器加热,保证罐体内所需温度。
处于液氨蒸发器内的液氨通过热交换吸热汽化成氨气,氨气进入氨气缓冲器6。可以根据氨气缓冲器的压力表显示的氨气压力数值调节压力变送器,将氨气缓冲器中的氨气压力调整到使用所需压力;
开启氨气出口阀1,将缓冲器稳压后的氨气经过氨气管道2送入氨气使用装置;
所述罐体内部安装有外面可视水位计,以显示罐体内的水位。罐体内的水可以循环,也可以不循环。当水位计超过设定值后,打开热介质输出阀门10,水或蒸汽由热介质输出管道9放出。
所述罐体下面安装有若干支架11,用于支撑罐体。
所述罐体、所述液氮管道、所述氨气管道、所述氨气缓冲器的材质均可以采用抗酸碱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电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电联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24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每单元多位的闪速存储器的概率错误校正
- 下一篇:银叶树的果实育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