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鱼游动机器人运动控制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82083.2 | 申请日: | 200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0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喻俊志;丁锐;杨清海;谭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J13/00 | 分类号: | B25J13/00;G05B13/04;G05D3/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梁爱荣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游动 机器人 运动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电一体化领域,涉及多关节仿鱼游动机器人的水下运动控制方法,属于机电一体化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见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基于模型的方法:采用精确建模-最佳运动轨迹规划-反馈机制控制的思路,使机器人运动尽可能趋近理想轨迹;一种是基于行为的方法:采用感知-反射的控制思路,将一些漫无目的的局部动作合成有意义的生物行为,运动简单、灵活;还有一种是基于生物的控制方法,模拟自然界中动物最常见的节律运动。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比较复杂,基于行为的方法映射最直接,其智能水平取决于“基本能力”的多少,但“基本能力”一般不可修改;而生物控制方法能够协调多个运动自由度,根据接收的指令准确反应,并且具有经历自然界考验的复杂环境适应机制。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控制方法中的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PG)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国内外将CPG应用于机器人控制中的有: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采用的Matsuoka和Kimura模型应用于具有12个自由度的四足机器人在地面上的行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提出了采用循环抑制连接方式构成的CPG模型,应用在蛇形机器人上;L.O.Chua和Yang提出的CNN模型,用来组建大规模模拟信号处理系统;Ijspeert等人针对火蜥蜴的爬行和游泳双模运动,提出了由体CPG和肢CPG组成的耦合非线性振荡器模型。现有技术多立足于特定的仿生对象,CPG模型网络结构与仿生对象密切相关,而对多关节仿鱼游动机器人的仿生控制研究较少,本发明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CPG模型网络结构,用来实现多关节仿鱼游动机器人的仿生运动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CPG模型的多关节仿鱼游动机器人水下运动控制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一种由胸鳍和尾部构成的仿鱼游动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控制。该方法充分利用机器人尾部和胸鳍协调推进的特点,提出了由尾部CPG和胸鳍CPG构成的CPG网络模型,包括模型的结构框架和非线性振荡器间的耦合关系。利用该CPG模型,能够实现仿鱼游动机器人的水下运动控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仿鱼游动机器人运动控制装置,技术解决方案是:包含仿鱼游动机器人的左胸鳍、右胸鳍和多个尾部摆动关节,左胸鳍、右胸鳍位于头部左右两侧,还具有:
多个CPG单元,包括:左胸鳍CPG单元、右胸鳍CPG单元和多个关节CPG单元;
多个模块化仿鱼推进的关节JN构成机器人的尾部;
一饱和函数单元接收外部输入激励信号在线计算处理生成各个CPG单元的控制信号;
所述左胸鳍CPG单元和所述右胸鳍CPG单元分别固设于左胸鳍、右胸鳍上,所述左胸鳍CPG单元和右胸鳍CPG单元与饱和函数单元连接,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左胸鳍CPG单元和右胸鳍CPG单元控制左胸鳍和右胸鳍运动;
所述多个关节JN依仿鱼游动机器人的纵轴方向及头部的一端顺序设置多个关节;并且多个关节JN间相互动连接,在每个关节上设有一对关节CPG单元,所有的关节CPG单元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运动,实现仿鱼机器人的游动;
所述多个关节CPG单元分别与左胸鳍CPG单元和右胸鳍CPG单元之间连接,多个关节CPG单元向胸鳍CPG单元提供耦合权值和相位差,实现该关节的仿生控制。
优选地,所述多个关节JN的数量,是根据仿鱼游动机器人身体结构特征调整关节的数量。
优选地,所述每个关节CPG单元设有一对关节振荡器,所述一对关节振荡器之间的相位差设定为π;每对关节振荡器分别对应于该关节运动的屈肌和伸肌,每对关节振荡器根据它们之间的耦合权值和相位差相互抑制,实现该关节的仿生控制。每个关节振荡器所采用的振荡器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20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