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磁场超导螺线管线圈的应力支撑环及安装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81461.5 | 申请日: | 2009-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3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秋良;严陆光;胡新宁;戴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F6/06 | 分类号: | H01F6/06;H01F6/00;H01F4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关 玲;贾玉忠 |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磁场 超导 螺线管 线圈 应力 支撑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超导线圈的应力支撑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磁场超导螺线管线圈的应力支撑环。
背景技术
现代磁体科学仪器依赖于复杂磁场分布的高磁场超导磁体,例如用于极端条件25-30T大型超导磁体和核磁共振磁体系统,其主要的特点是大口径和复杂磁场结构。通常高磁场超导磁体由多种超导线材以非均匀电流密度形式分布,不仅实现高磁场而且节省超导线材的用量。
具有较高中心磁场和大口径的超导磁体,在高磁场下运行时由于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洛仑兹(Lorintz)力引起的超导线圈的角向应力σθ=jBr非常大。磁场产生的力作用在绕组上产生的压强为B2/(2μ0)。对于900MHz的NMR超导磁体而言,其中心磁场为21.1T,所产生的应力相当于1552个大气压。巨大的电磁力使得超导线材所承受的应力超过材料屈服强度,是导致高磁场超导磁体往往达不到其运行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规模极高磁场的磁体本身由复合材料组成,因此在超导磁体运行过程中,超导线和复合支持结构内产生较高的电磁应力,从而使超导磁体产生明显的应变,较大的应变集中导致超导线的临界电流密度降低,较大应变将产生环氧树脂破裂并导致超导磁体在极低的电流下失超,达不到实际的设计要求,严重时将造成磁体系统损坏,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减小超导磁体失超次数使超导磁体产生高磁场,最为关键的方法之一是减小超导线圈的环向张应力和轴线压应力。目前主要采用超导线圈环向应力支撑的方法是在超导线圈外绕制不锈钢线。根据线圈的应力分布的特点决定绕制不锈钢线的大小和厚度。这种支撑方法对于中小型磁体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线圈的直径大于500mm、磁场高于10T以上的磁体,这种支撑方式往往导致超导线圈临界电流退化和增加失超锻炼次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线圈不能产生高磁场的缺点,提出一种应用于大口径螺线管线圈和复杂磁场分布的超导线圈的应力支撑环。本发明不仅可以解决高磁场超导线圈的环向应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以对轴线应力的支撑取到较好的作用。
本发明的支撑环由内支撑环和外支撑环组成。本发明支撑环由内到外分别为铝合金内支撑环和不锈钢外支撑环。支撑环紧套在超导线圈外表面,支撑环和超导线圈之间采用过赢配合。内支撑环材料使用铝合金材料。外支撑环材料为不锈钢材料。当超导线圈受到的应力较小时,可以直接使用内支撑环来抑制超导线圈的应力。内支撑环的内半径小于超导线圈的外半径,内支撑环的内表面要求非常光滑。超导线圈的外表面也需要加工成光滑的表面。若超导线圈的应力较大,可在铝合金制作的内支撑环外面紧贴放置较高强度的不锈钢外支撑环共同组成支撑环。由于不锈钢外支撑环和铝合金内支撑环的共同作用,可以支撑更高的超导线圈的环向和径向应力。
本发明的支撑环对于不同长度的超导线圈采用不同高度的支撑环。对于轴向长度较小的线圈,通常用高度和超导线圈的轴向长度相同单个支撑环。对于轴向长度较长的超导线圈,采用多个较短的支撑环,多个支撑环安装后的轴向总长度和超导线圈的轴向长度相同。
本发明支撑环的环壁的厚度的选择以超导线圈的最大形变量应小于线圈整体尺寸的0.4%为标准。
本发明的超导螺线管线圈的应力支撑环的安装方法是首先将超导线圈冷却到液氮温度77K,然后将支撑环的温度加热到一定温度。再将超导线圈直接插入到支撑环内,当超导磁体系统冷却到较低的温度例如4K或1.8K时,由于支撑环收缩尺寸大于超导线圈收缩尺寸,可以使支撑环环向紧贴捆住超导线圈,从而有效支撑超导线圈环向和径向应力的电磁应力。
本发明超导线圈的支撑环适合于高磁场超导磁体系统,特别是多线圈超导磁体系统,例如高磁场超导磁体,NMR和MRI以及制冷机冷却的传导冷却超导磁体系统。
附图说明
图1铝合金和不锈钢的支撑环示意图,图中:1铝合金内支撑环、2不锈钢外支撑环;
图2超导线圈与支撑环结构示意图,图中:3超导线圈;
图3多段支撑环支撑超导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4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14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