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纳米气泡修复湖泊和厌氧底泥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80563.5 | 申请日: | 2009-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3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潘纲;杨波;李垒;廖龙标;丁程程;王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纳米 气泡 修复 湖泊 厌氧底泥 方法 | ||
1.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改性固体颗粒物,在清除湖泊水华和污染物的同时,快速修复水体厌氧环境和底泥厌氧环境的方法,具体的说,是采用无毒无害的固体颗粒物,负载纳米气泡后制得复合材料,并将所述复合材料用于大面积絮凝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有害藻类和污染物,同时改善底泥厌氧环境,提高厌氧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和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气泡是通过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直接负载于原位土壤或粘土颗粒上,或通过改性剂对原位土壤或粘土颗粒表面进行改性,然后再通过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负载,或通过调控温度变化产生纳米气泡来进行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材料为稳定的含有纳米气泡的气-液-固三相共存材料,其中固体材料是土壤或粘土固体颗粒物负载纳米气泡后制得,并通过调节固体颗粒物的种类、浓度和改性剂手段调控纳米气泡的数量、大小和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体颗粒物是当地的土壤颗粒物,或多孔性的或含有憎水基团的粘土或矿物,或具有疏水性表面的固体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气泡是由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产生的空气纳米气泡、氧气纳米气泡或者臭氧纳米气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剂是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或能与粘土或土壤结合而形成憎水基团的其他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056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