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0552.7 | 申请日: | 2009-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9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丁立;王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30;F24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节能 制冷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尤其是指使用热管换热器利用室外冷空气对室内进行制冷的系统,此系统可广泛用于各类使用大功率电子设备,且需要控制室内温度的场合,如计算机机房、通信基站等。属于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
(二)背景技术:
目前,对机房、通信基站等场合,常用的制冷方法有空调、直接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系统,以及采用板式换热器的制冷系统,但都存在一定问题。本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是利用航天技术,采用热管技术进行室内外空气热交换的制冷系统,可有效地改进冷热空气的换热面积比,提高室外冷空风的利用效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利用热管技术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与室内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室内空气温度,并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一种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其具体包括:热管换热器、风机、控制系统和机柜。
热管换热器是由多根热管组成,热管换热器的热管以一定的间距排列,为加强换热效率,热管上套有肋片。热管换热器在使用时是垂直使用,下端通热空气,上端通冷空气。
风机由室外空气轴流风机和室内空气轴流风机组成。室外空气轴流风机将室外冷空气吸入热管换热器用于制冷,室内空气轴流风机将室内热空气吸入热管换热器,通过热交换降低温度,冷却基站室内环境。
控制系统主要通过测温点控制风机开启和上传测试和控制数据。该控制系统由室外测温电阻、强电模块、控制模块和室内测温电阻组成。其中,室外测温电阻与室内测温电阻分别置于室外及室内,并通过电阻线与控制模块相连,控制模块与强电模块相连,且强电模块与风机相连以控制风机的开关。机柜由室外空气出风口、出风口整流段、入风口整流段、室外空气入风口、室内空气出风口组成。主要是连接换热器,构成冷热风回路,并将其分隔开来。
如图1所示,热管换热器是核心换热部件,它通过机柜与风机和控制系统连接成一体。热管换热器的上部作用是引入室外冷空气,机柜中的室外空气入风口与室外空气轴流风机相连接,再通过入风口整流段与热管换热器的上部连接引入室外冷空气。交换完热后,又通过与热管换热器上部另一端相连接的出风口整流段和室外空气出风口流出。热管换热器的下部作用是降低室内空气温度,它通过机柜中的出风口整流段与室内空气轴流风机和室内空气出风口相连接,实现利用热管换热器将室外冷空气的冷量用于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本发明控制系统可根据现场安装的实际需要,随意摆放位置。
本发明一种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其优点及功效为:可利用室外的冷源对基站室内空气进行制冷,降低制冷设备耗电量,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由于本制冷系统中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不直接接触,因此不会出现新风系统所需的防尘、除湿等问题,具有很好的环保能力。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环保型节能制冷系统示意图
1.室外空气出风口 2.出风口整流段 3.热管换热器
4.入风口整流段 5.室外空气轴流风机 6.室外空气入风口
7.室外测温电阻 8.强电模块 9.控制模块
10.室内空气出风口 11.室内空气轴流风机 12.出风口整流段
13.室内测温电阻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环保节能制冷系统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热管技术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与室内热空气进行热交换的节能制冷系统。该系统主要由4部分组成:热管换热器、风机、控制系统和机柜。
热管换热器选用市售部件,是使室内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核心换热部件。如图1所示,热管换热器是由多根热管组成的。热空气从热管换热器的下部流过,将热量从热管下部传递到上部,降低温度;冷空气从热管换热器上部流过,将热量带到室外。
风机主要是提供气体流动的动力。如图1所示,风机由室外空气轴流风机5和室内空气轴流风机11组成。室外空气轴流风机5将室外冷空气吸入热管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带到室外环境;室内空气轴流风机11将室内热空气吸入热管换热器3,通过热交换降低温度,并流回到室内环境,达到给基站降温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05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