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云南木蠹象引诱剂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8847.0 | 申请日: | 2009-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张真;王斌;王鸿斌;孔祥波;张培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27/00 | 分类号: | A01N27/00;A01P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程凤儒 |
地址: | 10009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云南 木蠹象 引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萜烯作为云南木蠹象引诱剂的应用和一种云南木蠹象引诱剂。
背景技术
国内目前对云南木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危害特性、空间分布、天 敌的初步调查,危险性分析,防治技术和检疫技术等。在防治技术方面,虽然也进行 了一些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如粉拟青霉菌或莱氏野村菌粉,但跟其他化学农药一样, 一年需要多次防治,且通常情况下还需要与化学农药结合使用,即目前对该类害虫的 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和清理被害木。我国在该害虫的化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几 乎是空白,而这方面是目前国际上害虫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化学信息物质对害 虫进行监测和行为调控,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这是目前国际上的发展方向。
传统有机农药的大面积使用曾经在杀灭害虫,保护农林产品优质高产中起到重要 作用,但是其高毒、高残等特点造成了如环境污染、有益生物及天敌的误杀、害虫抗 药性增加等严重负面影响。一种对害虫高效,对环境和非标靶生物安全的林业害虫生 物防治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植物源引诱剂对红脂大小蠹的综合治理工作已由国家林业局大面积推广,而我国 国内利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云南木蠹象却基本是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萜烯配方作为云南木蠹象引诱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效、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不使害虫产 生抗药性的云南木蠹象引诱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1S)-(-)-α-蒎烯((1S)-(-)-α-pinene)、月桂烯(Myrcene)和3-蒈烯(3-Carene) 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云南木蠹象引诱剂的应用。
本发明利用含有寄主挥发物的植物源引诱剂大量吸引云南木蠹象,使其聚集在一 定的装置内再予以杀死,具有成本低、高效、完全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不使害虫 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使得以往被动的化学防治变为主动的生物防治,同时还能根据诱 捕器中木蠹象数量的多少,达到监测和预报林业虫害的目的。
一种云南木蠹象引诱剂,该引诱剂由(1S)-(-)-α-蒎烯和月桂烯组成,所述(1S)-(-)-α- 蒎烯与月桂烯的体积比为1-3∶1-3。
优选地,所述引诱剂中(1S)-(-)-α-蒎烯与月桂烯的体积比为:1∶1。
一种云南木蠹象引诱剂,该引诱剂中由(1S)-(-)-α-蒎烯、月桂烯和3-蒈烯组成, 所述(1S)-(-)-α-蒎烯、月桂烯和3-蒈烯的体积比为:1-3∶1-3∶1-3。
优选地,所述引诱剂中(1S)-(-)-α-蒎烯、月桂烯和3-蒈烯的体积比为:1∶1∶1。
本发明的优点是:
1、用寄主植物源引诱剂引诱云南木蠹象相比传统化学防治害虫成本低得多,国 内化工企业生产的萜烯类制剂(网上报价:7800元/吨)较国外低价,且10ml萜烯(折 合0.08元左右)能连续使用1个半月。
2、引诱剂的使用不受季节限制且能长期使用,在云南木蠹象羽化危害的整个时 间段都能诱捕害虫,而化学防治和清理被害木需要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实施,过早或过 晚都影响效果。因此,本发明是对前沿科技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和社会价值。
3、本发明利用含有寄主挥发物的植物源引诱剂大量吸引云南木蠹象,使其聚集 在一定的装置内再予以杀死,具有高效、完全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不使害虫产生 抗药性等优点,使得以往被动的化学防治变为主动的生物防治,同时还能根据诱捕器 中木蠹象数量的多少,达到监测和预报林业虫害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云南木蠹象引诱剂是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太安乡进行实验。萜烯作为 诱芯装于缓释瓶(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三成塑料厂生产)中,再将缓释瓶装在一种小 蠹虫诱捕器上。诱捕器挂在竹竿上,置于林间靠近树的空地,进行实验。其中,涂胶 的小蠹虫诱捕器中所使用的胶为冀林牌无公害粘虫胶(河北新星林业科技开发公司生 产)。
实施例1
采用下述实验例和空白对照实验例进行对比实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88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蛇床子素的水基性农药制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推拉式农药喷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