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快速成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8712.4 | 申请日: | 200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3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赵成如;孔令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C57/10 | 分类号: | B29C5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鲁兵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橡胶 导管 封堵 快速 成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硅橡胶加工领域,特别涉及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快速成型技术。
背景技术
硅橡胶具有优异的生理惰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苛刻环境条件下耐老化性,长期与体液、组织及血液接触无毒性反应,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对周围组织不引发炎症等,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中,比如各种医用硅橡胶导管、人工器官等等。
广泛应用的硅橡胶导管(如硅橡胶胃管、硅橡胶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等)一般需要端部封堵(如圆头)处理,目前一般采用的工艺有:①粘接后机械打磨,该方法工艺复杂,效率低,加工成本较高,并且端部表面粗糙;②模压成型后再粘接,该方法同样工艺复杂,加工成本较高,同时对管径公差要求较高,并且有粘接不好发生脱落的隐患;③硅橡胶粘合剂封堵,该技术则需要24小时才能完全固化,并且有腐蚀物产生腐蚀模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型快速、不腐蚀模具的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把外径与硅橡胶导管内径相同的金属芯棒,插入硅橡胶导管内,同时将封堵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
2)将硅橡胶封堵材料置于硅橡胶导管和金属芯棒前端头形成备压体;
3)将备压体置于封堵模具的内腔,对封堵模具施加并保持压力一段时间;
4)把备压体从封堵模具内腔中拔出,抽出芯棒,即得到端部封堵后的导管。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插入硅橡胶导管的金属芯棒前端头端面平齐。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插入硅橡胶导管的金属芯棒前端头端面比硅橡胶导管前端面短或长。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硅橡胶导管前端部为平口或为瓣状。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封堵模具温度为120~160,对封堵模具施加压力为100~500N,保持时间为2~6min。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封堵模具的内腔端部形状根据所希望得到的导管端部形状确定,可以为半球状、圆锥状或其他形状。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所述封堵材料为固体胶条,使用时压在芯棒前端面上。
上述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中,所述封堵材料为液体胶,使用时用点胶机或类似的机械挤压在芯棒前端面上。
采用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不需要机械打磨等复杂工序;封堵材料与橡胶管为同一类材质,封堵后一体化好,没有明显接口,且对模具没有腐蚀,成型快速,通过热压工艺仅需数分钟即可完成封堵过程,提高了作业效率;得到的封头导管产品端头平滑,形状规整,符合该类产品的质量及临床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一进行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成型过程;(一)至(四)顺序表示成型的步骤。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二进行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成型过程;(一)至(四)顺序表示成型的步骤。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三进行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成型过程;(一)至(四)顺序表示成型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硅橡胶导管端部封堵的快速成型方法,封堵原料采用加成型硅橡胶(可以是固体胶,也可以是液体胶);封堵模具采用金属加工,模具的内腔根据所希望得到的导管端部形状(如半球状、圆锥状或其他形状)而加工。首先把封堵模具加热到预定温度,然后把外径与硅橡胶导管内径相同的金属芯棒,插入硅橡胶导管,使芯棒端面与导管端面平齐(根据不同要求也可短于或高出),封堵用的硅橡胶可做成实心胶条,用镊子把定量的胶条压在芯棒端面上,用夹具把导管夹紧,压入模具,施加并保持一定的压力,维持一定时间后,把导管拔出,抽出芯棒,即得到所需端部形状的导管。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详述本发明方法。
实施例一、导管端部是平面时的封堵成型过程
本实施例描述把导管端部切成平面再进行封堵的操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87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基因水稻科丰6号的旁侧序列及定性PCR检测方法
- 下一篇:远程报警监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