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器识别和重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8079.9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7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晨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100876 北京市海淀区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视觉领域。更详而言之,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识 别和重构方法。
背景技术
对象物体识别和重构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识别领域中极其关键 的技术问题。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在机器人操作现场,机器人需 要识别出现场的物体对象,并在识别的基础上重构所识别的物体,再 根据识别结果针对不同的物体对象做出相应的动作。如何实现物体对 象的正确识别和重构呢,这是一直困扰着机器视觉发展的技术难题。
现有技术中,主要有两种识别方法:一种是基于物体结构描述的 识别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影像的识别算法。基于物体结构描述的识别 算法主要应用了Marr的视觉计算理论,这种方法将物体识别作为一个 多层次识别的过程,主要是先识别局部简单特征,然后逐步识别复杂 三维物体。由于是先从局部特征开始识别,因此利用这种识别方法对 于三维复杂物体的整体特征的识别结果不好,往往与真实结构相差很 大。基于影像的识别算法,主要是人类对物体整体形状的认知策略, 进而修正在利用基于物体结构描述的识别方法所识别中的不足。
在识别的基础上将物体对象进行重构一直都是本领域的研究热 点。现有的物体重构方法主要是基于投影影像的重构方法和基于几何 投影特征的物体重构方法。由于物体三维构成的复杂性和拓扑关系的 复杂性,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提出能够达到实用水平的物体重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识别方法,用于物体的识别 和重构,以实现机器人对物体的识别,并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建构。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识别方法,用于物体的识别和/或重 构,包括:
采集要识别物体影像;
对采集的物体影像进行特征提取,即提取影像特征;
提供物体模型知识库,该物体模型知识库包括N个物体模型,其 中,N≥1;调取物体模型知识库中的第一物体模型;
对该提取的物体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即提取模型特征;
将影像特征与模型特征进行对比;
如果影像特征与模型特征匹配率不小于设定临界值,则将该提取 的物体模型进行记录,以作为备选模型;
如果影像特征与模型特征边界匹配率小于设定临界值,则从物体 模型知识库中调取与第一物体模型不同的第二物体模型,重复执行提 取模型特征、特征对比的步骤,遍历物体模型知识库中的第三、第四 物体模型......第N物体模型,直至寻找到采集的影像特征与提取的模 型特征相匹配的物体模型为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建立了物体模型知识库,因此,在 进行机器视觉时,只需要将要识别的影像进行特征提取,将提取的特 征与物体模型知识库中模型的特征进行对比,如果两者的匹配率达到 一定阀值,则要识别的物体与调用的物体模型匹配,即实现了物体的 识别,同时调取存储在物体模型知识库中的关于模型的信息,则实现 了要识别物体的建构。这种识别方法可以应用在各种技术领域,如工 厂自动化、太空探索、现代医疗等。例如工厂自动化领域中,常常需 要机器人对现场的有限的工具或操作物体进行识别,如从工具架上选 取某一工具,并选择适当的操作对象进行相应的操作,根据本发明的 方法,如果预先建立这些有限的物体的模型并存储物体模型知识库中, 那么机器人可以利用本发明的识别和建构方法,识别出现场的物体, 并根据此做出进一步的动作。
本发明的这些特征、优点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通过下面具体实 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其中附图仅以示例的方式示出 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机器识别方法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机器识别方法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 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 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通过提供这些实施例, 从而使本发明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发明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
参考图1,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器识别方法的一个示例性实 施例的流程图。如图中所示,用于物体的识别和重构的机器识别方法, 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80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