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除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7836.0 | 申请日: | 200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星;赵亮;杨艳玲;梁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C02F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萍 |
地址: | 1001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涉及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藻类爆发的湖泊、水库水的化学除藻方法,尤其蓝绿藻爆发。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氮、磷物质进入湖库及河流,湖库水交替缓慢、自净能力差,加之水体承载着点源和面源的多重污染等原因,均加剧了富营养化进程。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别有53%、28%、48%和41%的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亚太地区54%的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而在我国60%的湖泊呈富营养状态,并伴随着藻类水华的发生。大量藻类(尤其是蓝绿藻)的过渡繁殖,使水华现象频繁发生。形成水华的主要藻类有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硅藻等20余种。近年来,我国内陆水体大至数百(千)平方公里的大湖,如滇池、太湖、巢湖等,小至几百平方米的池塘受到了水华危害(HABs)。近年来“藻灾”的频繁爆发严重危害了水生生态环境,给人类安全饮用水带来了威胁。2007年5月底太湖暴发蓝藻水危机,造成江苏省无锡市大面积停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再次为治理富营养化高藻水敲响了警钟。
在我国由于水体受到富营养化污染而导致的水危机事件愈发频繁,所面临形势极其严峻。藻类爆发具有速度快、难于控制的特点,一般方法难于短期内有效控制藻类膨胀,化学除藻法由于具有高效便捷的特性将是今后的主要除藻技术。目前常用的化学除藻剂一般分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两大类。氧化型杀生剂主要为卤素(主要是Cl和Br,其次是I)及其化合物、O3及高锰酸钾等。液氯使用最为普遍,次氯酸钠、二氯或三氯异氰脲酸亦有使用,但氯可能与原水中的有机物作用生成三卤甲烷(THMs)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并且有致癌性,因而其应用逐渐受到限制。O3会对包括藻细胞壁在内的细胞整体结构产生侵袭,造成藻细胞破裂,使得含毒素的包内物质释放,另外也会产生一些有毒的副产物。高锰酸钾能去除受污染水源水中的藻类、臭味、色度和有机污染物等,无残留毒性物质,但是投量过大会使水体色度升高,因此很少单独使用。非氧化型杀生剂主要有无机金属化合物及重金属制剂、有机金属化合物及重金属制剂、有机硫系、季膦盐、异噻唑啉酮、五氯苯酚盐、戊二醛、羟胺类和季铵盐类等。无机金属化合物及重金属制剂主要包括硫酸铜和硝酸银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制剂包括铜剂、汞剂、锡剂、铬酸盐等。铜盐最为常用,但过多的铜离子进入环境可对环境造成压力;汞剂的产品杀生效果好,但毒性强,可产生严重的公害,应禁止使用;锡剂一般用于海洋船舶外壳涂层,有机锡带刺激味,人的皮肤接触能引起皮炎,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应禁止使用;铬酸盐有很强的杀生效果,但对环境毒害大,可致癌,现已被禁止使用;有机硫系主要为二硫橄基甲烷等,这类产品可影响水的硬度和pH值,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并引起金属设备腐蚀,推广价值不大。季磷盐杀生剂具有缓蚀、阻垢、杀生等多种功能,但是否有残留作用不甚明了,应谨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化学除藻方法,能够在短时期灭活水体中的藻类,达到有效控藻、除藻目的,同时所使用的除藻剂不会使藻细胞破裂,避免了胞内藻毒素释放到水中,不会对水生生物及水质造成危害。
本发明所采用的化学除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由A和B两种试剂复合而成复合除藻剂;
A试剂的配制方法如下:
将高锰酸钾粉碎并配制成水溶液——A试剂;
B试剂的配制方法如下:
将氯化亚铜、质量百分比37%的浓盐酸及水按0.03g∶0.5mL∶100mL的比例配制酸溶氯化亚铜,将氯化铝和氯化钠分别配制成水溶液,然后将酸溶氯化亚铜、氯化铝的水溶液及氯化钠的水溶液按酸溶氯化亚铜、氯化铝及氯化钠质量比为0.3∶2∶3混匀配制B试剂;
A、B两种试剂分开储存;
2)使用时A和B两种试剂采用现场混合现场投加的方式,投加时将A和B两种试剂按照以下质量比进行混合成复合除藻剂:
其中A试剂以高锰酸钾质量计∶B试剂以氯化亚铜质量计=1∶0.3~0.6。更具体的:
(1)A和B两种试剂使用时按照以下质量浓度比进行混合:
A(以高锰酸钾计)∶B(以氯化亚铜计)=1∶0.3~0.6,确定原则:原水生物量叶绿素a大于1000μg/L,A∶B=1∶0.5~0.6;原水生物量叶绿素a介于200~1000μg/L,A∶B=1∶0.4~0.5;对于原水生物量叶绿素a小于200μg/L,A∶B=1∶0.3~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8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