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粘土陶粒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7473.0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冯金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央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3/00 | 分类号: | C04B33/00;C04B38/00;C04B14/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庆敏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土 陶粒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土陶粒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以内 蒙古清水河县粘土矿的红粘土为主要原料,经配料,制粒、干燥、预 热、高温烧制成超轻质粘土陶粒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墙改政策不断深入,执行力度逐渐加强,由此给 新型建材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大的市场空间。陶粒作为一种建筑用轻 骨料,以其轻体、保温、利废、环保等特性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 生产陶粒的原料主要有页岩、粘土、粉煤灰、工业废渣、河道淤泥等。 粘土陶粒近年来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在某些地区已禁止生产和 使用,但有些地区可以利用河道淤泥、废弃山土等进行生产。一般粘 土陶粒的生产,将处理好的河道淤泥含水率降至32~36%,配料并搅 拌后直接送入双筒回转窑内干燥、制粒、预热、焙烧。适用于窑内制 粒大规模粘土陶粒生产线,既有效利用了窑内尾气的余热,又免去了 窑外制粒的电能消耗,节能效果显著。还有粘土或淤泥含水率降至 25%以下,经配料、搅拌,可采用窑外制粒(用对辊制粒机或挤出制 粒机制生料陶粒)、滚圆筛处理后,将生料陶粒直接送入窑内干燥、 预热、焙烧。此法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粘土陶粒生产线,但重复堆放 和窑外制粒的能耗较高。陶粒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外表坚硬、 耐风化、保温隔热、防火、防潮、吸音、降噪之优良的建筑材料。
目前,国内市面上见到的陶粒从材质和生产工艺上可分为:粘土 陶粒、页岩陶粒、粉煤灰陶粒和煤矸石陶粒等。近年来广东、陕西、 河南、山东、江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出现了很多生产陶粒 和与其相关产品的企业。
陶粒作为一中间半成品,即人造轻集料,是各种新型建材的骨料, 是最优良的建筑材料,可解决重量、防火、隔热保温等工程上的难题, 陶粒具有物美价廉,环保,容易制作等优点,用陶粒作骨料制成的轻 质混凝土制品被广泛用于屋面、易暴晒墙体、温室、冷库、烟囱、炉 窑、供热管道等设施作为保温隔热及地下室、车库减震、防潮、降噪 的首选材料。在国内外具有广泛推广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利用内蒙古清水河县储量丰富、具有几百年开发应用历史 的天然资源著名粘土矿的红粘土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一种生产烧制粘 土陶粒的方法。用内蒙古清水河县粘土矿的红粘土为主要原料生产粘 土陶粒,是给老矿(死矿、现已废弃山土)找到了新出路,根据本 地区具体情况发展性能符合要求的轻集料,有利于保护环境与生态平 衡,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粘土陶粒的生产方法,该生产工艺简 单,产率高,成本低,无污染,陶粒内部孔网交错成蜂窝状,坚硬耐 磨,超轻质粘土陶粒,吸水率低。
本发明的一种粘土陶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100份红粘土、1~2份水和1.5~2.5份添加剂进行混合,搅 拌均匀,然后制成生料陶粒,筛选,喷洒0.6~1.2份粉煤灰,再经干 燥、预热、1160~1200℃下焙烧膨化、冷却。
本发明所述份为重量份,为本领域常规的重量单位,比如克、千 克、吨等。
本发明所述红粘土的主要成分为:SiO2 64.5%~62.1%、Al2O318.8%~19.1%、(Fe2O3+FeO)7.6%~8.2%、(CaO+MgO)6.7%~7.2%、 (K2O+Na2O)0.6%~0.4%和有机质1.5~2%。纯度较高,粒径均匀、无 大粒砂,含水率低、膨胀性能好,优选采自内蒙古清水河县粘土矿的 红粘土。
本发明所述添加剂为锯木屑、淀粉、纤维素或煤粉等。
所述生料陶粒为长度为8~18mm的圆柱状,其可采用对辊制粒机 制成。
所述干燥、预热、焙烧膨化在双筒回转窑内进行。
所述干燥的温度为200~600℃,时间为25~30min。
所述预热的温度为600~950℃,时间为10~12min。
所述焙烧的温度为1160~1200℃,时间为10~12min。
所述冷却采用导料式单筒冷却机进行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央民族大学,未经中央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4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