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携载基因的医疗器械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7409.2 | 申请日: | 200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余占江;张正才;陈永强;邱笑违;张萌;冉玉凤;王长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A61L2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102200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因 医疗器械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携载基因的医疗器械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987年,希格沃特(Sigwart)等首次将血管内金属支架用于冠状动脉以来,为治疗血管堵塞性疾病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然而血管支架内再狭窄一直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主要原因。随着2004年强生Cypher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和2005年波士顿科学公司的Taxus紫杉醇药物支架的上市,药物洗脱支架将支架内再狭窄率从金属裸支架时代的30%降低到10%以下。
然而随着药物支架研究的深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积累病例的逐步增加,人们对其使用应更趋理性,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在药物洗脱支架的动物实验中,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3个月药物完全释放后,出现局部纤维蛋白和炎性细胞聚集和内皮修复不完全,此时内膜增殖的程度和金属裸支架相似,即所谓晚期再狭窄。此外,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所携带的药物,雷帕霉素、紫杉醇以及它们的类似物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同时,也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因此延迟了支架表面的内皮化,从而增加了支架血栓的发生。同时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携载药物的聚合物基质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过敏和炎症反应。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在基因水平上得以阐明,这使得从基因水平诊断和根治疾病成为可能。在医治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等方面利用基因转移和调位的治疗正在深入研究。例如将抗血栓形成基因导入心血管内,使之在血管内表达,从而达到抑制 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堵塞的目的。然而如何将基因向生物体内靶向输送或局部定位,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美国MichealSimons等人曾用一种聚醚载体,将基因加入这种载体的凝胶中,然后将其送入动物的颈动脉中(Nature,359(3),67-70)。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该凝胶遇到血流冲击后会很快溶解于血液中,无法定位于血管的某一部位,无法达到靶向输送基因的目的。
动物研究证明支架携带基因能够作为基因传递系统提供治疗基因,阻止支架内再狭窄和潜在的血管疾病。使用支架作为基因载体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并得到广泛的关注。2006年美国费城大学Levy研究小组用聚乙烯亚胺双磷酸酯在金属支架表面形成亚胺双磷酸酯单分子层,结合反义腺病毒抗体再耦联病毒基因,植入试验兔体内,显示有效地抑制了血管增殖。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支架上携带各种基因进行动物学研究都表明支架上携带基因进行治疗的可行性了有效性。
专利CN 1408446A采用在金属支架表面制备一层蛋白涂层,利用该蛋白涂层吸附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基因和抑制血栓形成的基因,使基因在支架置入血管局部高效表达,以达到能够安全有效抑制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但是由于该蛋白涂层在支架置入过程中易被血流冲走,无法理想实现靶向输送或局部定位基因的目的。
专利CN 1961978A利用多层组装方法,在支架上稳定连接网状大分子骨架,通过网状分子共价连接糖类、肽类及抗体分子,然后利用这些抗体分子在支架表面固定治疗基因,这种方法固定的治疗基因在血流冲击下能够较多的保留,但是由于引进了多层网状分子和抗体分子,可能会引起炎症和较强的免疫反应,临床应用前景受到极大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4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