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7336.7 | 申请日: | 2009-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8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汪振兴;冯辉;王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4 | 分类号: | H04W16/14;H04W72/04;H04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道 分配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信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非授权次用户可以与授权主用户进行频谱共享,从而提高频谱效率,频 谱共享是在频谱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频谱分配,频谱共享的关键在于提高次用户频谱检测的可 靠性以及建立有效的频谱分配方案。在动态频谱共享系统中,频谱共享体现为信道的共享, 频谱检测即对信道占用情况的检测,频谱分配即信道的分配。
在动态频谱共享系统中进行信道检测时,由于链路衰落、阴影衰落、热噪声和随机噪声 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次用户独立进行信道检测的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协作检测成为信 道检测的一种重要方式,协作检测即将多个次用户的检测结果进行融合,以提高信道检测的 可靠性。协作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检测信息的融合,即如何对不同次用户的检测结果进行 有效合并,在进行检测结果的融合时,通常次用户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交互,信道检测的关 键在于融合准则的选取。
在信道检测的基础上进行信道分配是信道共享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现有技术中,通常 采用的信道分配的方法有两种:基于模拟退火算法(SA,Simulated Annealing)的信道分配 方法、基于颜色敏感的图着色的信道分配方法。
在对现有技术进行研究后,发明人发现:
在现有技术的信道分配方案中,在次用户较多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需要进行大量的次 用户间的干扰检测,时效性较差,而采用图着色算法需要准确性较高的图的拓扑结构,计算 复杂度很大,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信道分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道分配方法和装置,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信道分配。具体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分配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主用户占用主用户簇内的各信道的概率,并按照所述主用户占用各信道的概率由小 到大的顺序,将所述各信道排序生成信道序列;
根据所述主用户簇内各次用户与所述主用户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将所述各次用户排 序生成次用户序列;
按照所述各次用户在所述次用户序列的顺序,依次为所述各次用户分配信道,其中,将 所述信道序列中已分配的信道和未分配的信道分别划分为已分配信道序列和未分配信道序 列;
若所述已分配信道序列为空,将所述已分配信道序列中的第一个信道分配给当前次用户;
若所述未分配信道序列为空,且所述已分配信道序列存在能被当前次用户复用的信道, 分配所述能被当前次用户复用的信道给当前次用户;
若所述已分配信道序列和所述未分配信道序列都不为空,将所述未分配信道序列中的第 一个信道分配给当前次用户。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生成主用户簇内的信道序列和次用户序列,并根据信道序列和次用户 序列进行信道分配,降低了信道分配过程中次用户之间的检测复杂度,提高了信道分配的时 效性,同时也降低了信道分配的计算复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 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信道分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主用户的簇的划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信道分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信道分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信道协作检测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信道分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信道分配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7提供的信道分配的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 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信道分配方法,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1:确定该主用户占用主用户簇内的各信道的概率,并根据该概率生成信道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3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