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芦笋木蠹蛾性诱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5268.0 | 申请日: | 200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9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桐;刘金龙;李洁;刘红霞;李生才;赵文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37/02 | 分类号: | A01N37/02;A01P19/00;A01M1/10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 源;郑晋周 |
地址: | 0308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芦笋 木蠹蛾性诱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性诱剂,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诱杀芦笋的 重要蛀根性害虫-芦笋木蠹蛾为目的的芦笋木蠹蛾性诱剂。
背景技术
芦笋木蠹蛾Isocdras sibirica(AlphDraky)隶属鳞翅目Ldpidoptdra,木蠹 蛾科Cossidae等角木蠹蛾属Isocdras。该虫为蛀根茎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前苏 联(西伯利亚)、蒙古、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江苏、东北等地,其 主要危害1~3年新栽的芦笋,危害严重的田块枯死株率高达50%以上,尤其 是近几年在山西省永济市、闻喜县等地大量发生,造成芦笋大面积严重减产, 局部笋田失收,成为制约芦笋高产的主要因素。由此造成每亩农药防治工本 多支出50元,如2005年每亩农药成本达100元,种笋效益大大降低,笋农 谈虫色变。虫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在25~30%左右,芦笋损失在10~15%左右, 直接影响到芦笋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年复一年,长期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农 副产品和环境污染,损害和威胁人类健康,现已禁止和限制使用。在这种形 势下,积极探索和研究高效、无毒、无污染、无公害防治芦笋木蠹蛾害虫的 新方法、新途径已成为一项紧迫、重要、意义深远的科研课题和任务。
许多昆虫发育成熟后能向体外散发出化学物质,用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 与之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称昆虫性信息 素,或性外激素。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类似物配制成高效性诱剂来诱捕 昆虫的方法,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害天敌等特点,在害虫防治以 及虫情监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和监测害虫 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利用性信息素制作的虫 情测报及诱杀害虫的诱捕器具有专一性强、灵敏性高、无污染、不伤益虫、 操作简单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尤其是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不仅环 境污染严重,而且可引发害虫的抗药性,天敌大量减少,导致害虫猖獗和次 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使得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理论上每种昆虫都有其相对应的性诱剂,经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的雌 性信息素通常为脂肪族化合物。不同科的昆虫,其雌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特征 区别表现在碳链长度、双键数目和位置、末端官能团等方面的不同;同科不 同种的昆虫,其雌性信息素往往具有相似的组份,但其各组分间的比例却因 种而异,这些特征的细小差异,能决定昆虫种的特异性,这种性信息素的特 异性在昆虫分类学中可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昆虫性诱剂就必 须了解特定昆虫种的结构和配比规律。国内外已有数百种昆虫性信息素被提 取、分离、鉴定与人工合成。
在国内外,从70年代至今,有关鳞翅目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已取 得重要进展,但在木蠹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领域中,在国外,仅有芳香 木蠹蛾Cossus cossus等三种木蠹蛾性信息素被鉴定。在国内已发现的60多 种木蠹蛾中也只有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和 小线角木蠹蛾Ho lcocerus insularis,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的 性信息素被鉴定(见表1)。而且这些同科不同属的昆虫性信息素或性诱剂的 化学结构和组分截然不同。
表1 木蠹蛾性信息素和性诱剂对应表
注:Z、E表示顺、反异构体;如Z3,E5-14:Ac表示为(顺,反)-3,5-十四碳 二烯醇乙酸酯;E3-14:OH为反-3-十四碳烯醇。 经有关文献和专利文献检索,如中国专利:00135814.6(一种小木蠹蛾性诱剂)、 本发明的小木蠹蛾性诱剂,为包括Z3-14:Ac及烃类有机溶剂的混合制剂,或 为包括Z3-14:Ac和E3-14:Ac及烃类有机溶剂的混合制剂,其中Z3-14:与 E3-14:Ac的重量份配比为1∶1~0.05,Z3-14:Ac的重量或Z3-14:Ac和 E3-14:Ac的重量和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1~10;还可包括小木蠹 蛾性诱剂总重量5%的抗氧化剂,所述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农业大学,未经山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52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电转换元件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用于制造光电子器件的方法以及光电子器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