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机保温隔热承重混凝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5208.9 | 申请日: | 200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8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珠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4/06;C04B18/08;C04B14/22;C04B14/20;C04B14/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30006山西省太原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机 保温 隔热 承重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无机保温隔热承重混凝土,属于保温承重混凝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作为建筑物运转耗能的最主要部位,构成解决建筑保温节能技术问题的突破口。多年来,国内外建筑物保温节能技术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以研究开发附加到建筑物结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保温建筑材料上,尤其是以开发使用有机保温材料更为突出。而建筑保温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材料的选用、设计与施工方案的选择、环境保护等。当今世界,建造建筑物的主体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尤其是在我国全面“禁砖”的今天,混凝土在建筑物上的使用更加广泛。但是混凝土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其保温性能很差(其导热系数为1.70-1.80W/(m·K)),所以,为了保证建筑内部温度,不得不在混凝土结构的内层或外层加设保温层,和内外保温层使用的保温材料相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极高,这样内外保温层的厚度必须很厚才可以保证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不利于结构受力和施工及使用安全。
保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建造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主体材料是混凝土,因此,从系统科学的方法与原理出发,研究开发一种既具有一般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同时又具有保温性能,符合绿色、环保的高效益生态建筑材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保温工程主体结构与保温层由于结合不牢固而开裂破坏造成的质量、安全事故以及有机保温材料失火、耐久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现有建筑物中大量使用的混凝土仅具有形成建筑物结构构件、能满足一定受力性能要求而不具有保温性能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既能满足建筑物结构构件受力性能要求,又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的混凝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机保温隔热承重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组分及其重量配合比(kg/m3)如下:
复合轻骨掺料∶水泥∶砂∶石子∶陶粒∶粉煤灰∶水∶外加剂=(6-225)∶(200-800)∶(300-700)∶(500-1600)∶(150-650)∶(10-600)∶(80-400)∶(0.1-200);
所述复合轻骨掺料为玻化微珠、蛭石、膨胀珍珠岩和改性膨胀珍珠岩的一种或者任意种的混合,其密度为(50-180)kg/m3;
上述外加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配比如下:硅灰15-120份,引气剂5-30份,发泡剂10-30份,减水剂3-30份,聚丙烯纤维1-20份,废矿渣30-120份。
所述混凝土的优选组分及其重量配合比(kg/m3)的如下:
复合轻骨掺料∶水泥∶砂∶石子∶陶粒∶粉煤灰∶水∶外加剂=(50-180)∶(501-800)∶(561-700)∶(1401-1600)∶(460-650)∶(430-600)∶(231-400)∶(2.1-200)。
所述混凝土的较优组分及其重量配合比(kg/m3)的如下:
复合轻骨掺料∶水泥∶砂∶石子∶陶粒∶粉煤灰∶水∶外加剂=150∶600∶600∶1450∶550∶350∶300∶100。
所述混凝土的优选组分及其重量配合比(kg/m3)如下:
复合轻骨掺料∶水泥∶砂∶石子∶陶粒∶粉煤灰∶水∶外加剂=(50-200)∶(200-319)∶(561-700)∶(1401-1600)∶(200-400)∶(100-300)∶(80-169)∶(2.1-200)。
所述混凝土的较优组分及其重量配合比(kg/m3)如下:
复合轻骨掺料∶水泥∶砂∶石子∶陶粒∶粉煤灰∶水∶外加剂=100∶260∶600∶1250∶310∶200∶120∶80。
上述外加剂还包括如下的组分及其重量份配比:
膨润土1-100份,胶粉0.1-15份,石灰1-150份,石膏1-130份,缓凝剂0.1-20份,纤维素醚0.1-30份中的一种或任意种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珠,未经李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52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