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方法和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5035.0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9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唐葆仁;雷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葆仁;雷辰 |
主分类号: | C10J3/66 | 分类号: | C10J3/66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耀田 |
地址: | 030024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煤 生产 热值 煤气 方法 设备 | ||
1、一种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是:首先将粉煤挤压成符合常压气化炉块度要求的型煤后装入立式型焦炼焦炉,然后将灼热型焦输送到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中,将煤气发生炉产生的部分低热值煤气送入炼焦炉燃烧室,再将炼焦炉产生的高热值干馏煤气和部分发生炉煤气混合成热值为2500~4000kcal的煤气输出。
2、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方法所采用的设备,包括:输煤设备(1)、立式型焦炼焦炉(3)、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6),以及输配气管道、煤气净化设备、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型焦炼焦炉(3)的顶部设置沿轨道(2.12)运行的装煤推焦车(2),所述立式型焦炼焦炉(3)的一端相间一定距离设置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6),所述输煤设备(1)的出煤口位于炼焦炉上方、并与装煤推焦车(2)的煤斗(2.2)相接,所述立式型焦炼焦炉(3)的出焦口下方、沿小车轨道(4.3)在出焦口至焦罐车(5.1)之间设置输焦设备(4),所述立式型焦炼焦炉(3)端部与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6)加料口之间设置焦罐平移提升设备(5)。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煤推焦车(2)的煤斗(2.2)、行走轮装置(2.3)、导向轮装置(2.4)、上横梁(2.5)、下横梁(2.6)和反顶钩(2.11)直接装在机架(2.1)上,行走轮装置(2.3)设置在轨道(2.12)上,煤斗(2.2)的出煤口紧贴炼焦炉型煤模板(3.2)的上平面,四个立柱(2.7)分别联结上横梁(2.5)、下横梁(2.6),活动横梁(2.8)套装在四个立柱上,液压油缸装置(2.9)的一端固定在上横梁(2.5)上,另一端与活动横梁(2.8)连接;一组推压杆装置(2.10)上端联接在活动横梁(2.8)上,推压杆下端穿过下横梁(2.6)进入立式型焦炼焦炉(3),推压杆装置(2.10)成纵横排列分布,装煤推焦车机架(2.1)下部的四角固定有反顶钩(2.11),相对的另外多组反顶钩固定在型焦炼焦炉(3)顶部。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式型焦炼焦炉(3)的结构是:炉体(3.1)上设置了若干立式布置上下贯通的炭化室(3.10),炭化室(3.10)在水平截面上按装煤推焦车的推压杆装置(2.10)的行距和排距纵横分布,炭化室(3.10)上端为型煤入口,下端为型焦出口,型煤模板装置(3.2)、储煤仓(3.3)和装煤口炉门装置(3.4)从上至下依次叠置在炉体(3.1)的顶端并沿炉体纵向连续排列,出焦口炉门装置(3.5)设在炉体(3.1)底部,沿炉体纵向连续排列,炉体(3.1)外设护炉钢结构(3.6)并安装在焦炉基础(3.7)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煤模板装置(3.2)的模板(3.21)固定在储煤仓(3.3)上方,模板上设置了一组模孔(3.24),活动插板3.22在模板(3.21)底部,活动插板(3.22)上有一组插板通孔(3.25),每套模板装置的模孔(3.24)和插板通孔(3.25)的数量与装煤推焦车的推压杆装置(2.10)数量相同,其行距和排距与炼焦炉炭化室(3.10)及装煤推焦车的推压杆装置(2.10)分布一致,插板移动装置(3.23)带动活动插板(3.22)平行移动。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粉煤生产高热值煤气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煤仓(3.3)的支架(3.31)上方与型煤模板装置(3.2)联结,下方固定在装煤口炉门装置(3.4)上,储煤筒(3.32)固定在支架(3.31)上,一组储煤筒(3.32)的数量及排列与一组模孔(3.24)的数量及排列相同,储煤筒(3.32)中心与模孔(3.24)中心及炼焦炉炭化室(3.10)中心上下对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葆仁;雷辰,未经唐葆仁;雷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503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HAT乙酰化启动子和其组合物在促进免疫原性中的用途
- 下一篇:内酰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