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静电除尘器的节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3983.0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7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介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介轩 |
主分类号: | B03C3/68 | 分类号: | B03C3/68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久利 |
地址: | 066001河北省秦***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静电除尘器 节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除尘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静电除尘器的节电装置。
背景技术
静电除尘是利用电晕放电使粉尘荷电,荷了电的粉尘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被集尘极捕集,从而达到烟气净化的目的。由于静电除尘与布袋除尘、水除尘相比较,具有阻力小、电耗低、收尘效率高、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粉尘污染的治理。目前的静电除尘器普遍采用变压器与整流器组成高压整流机组,将工频50周(或60周)220伏(或380伏)的交流电升压至几万伏再整流成为脉冲直流电压作为供电电源,它的正极接地并接于除尘器的集尘极,负极直接接于除尘器的放电极,由高压直流电源造成适当的不均匀电场,利用该电场的电晕放电,使烟气中的粉尘粒子带上电荷,然后借助电场力把荷电粉尘推到集尘极板上,实现烟气的净化。上述脉冲直流电压供电模式是基于把电压调整在“最佳火花率状态”的理论,实际上这种供电模式存在着能源浪费和收尘极限效率低的问题,因为火花放电的实质是电场正、负极之间气体被全路击穿,正、负电荷发生碰撞时释放能量的物理现象,它并不是把电荷附予粉尘,对收尘没有作用,属于能量的浪费。这种浪费不仅仅存在于能够看得见的火花放电,而且也存在于看不见的超过全击穿始发点的脉冲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节约电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用于静电除尘器的节电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静电除尘器的节电装置,它具有一个由金属槽和绝缘盖板组成的密封油箱,在所述的绝缘盖板上设置有一个电源连接接线端子和一个放电极连接接线端子,在密封油箱内设置有一个电容器和一个电感;所述电容器的一端连接于金属槽,另一端和电感的一端及电源连接接线端子相连接,所述电感的另一端与放电极连接接线端子相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在所述的密封油箱内设置有一个与电容器并联的释放电阻和一个与电感串联的阻尼电阻;在所述的绝缘盖板上设置有油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它装配在目前的静电除尘系统中,可使原静电除尘器由脉冲直流电压供电改变成定向直流电压供电,从而达到节约电能,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节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节电装置用于静电除尘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附图1,本用于静电除尘器的节电装置具有一个由金属槽1和绝缘盖板2组成的密封油箱,在绝缘盖板2上设置有一个电源连接接线端子3和一个放电极连接接线端子4,在密封油箱内设置有一个电容器5和一个电感6;所述电容器5的一端连接于金属槽1,另一端和电感6的一端及电源连接接线端子3相连接,电感6的另一端与放电极连接接线端子4相连接;在所述的密封油箱内设置有一个与电容器5并联的释放电阻7和一个与电感串联的阻尼电阻8。
本发明的绝缘盖板2可选择环氧树脂材料。绝缘盖板2与金属槽1通过连接螺栓和配置的密封圈组成一个充满变压器油的密封油箱,在密封油箱的绝缘盖板2上安装有油枕9。
如附图2,本节电装置用于静电除尘器时,金属槽1与高压整流机组10的电源输出正极以及静电除尘器的集尘电极12相连接,电源连接接线端子3与高压整流机组10的电源输出负极相连接,放电极连接接线端子4与除尘器的放电电极11相连接。
本节电装置装配于静电除尘器中,电容器5的作用是把原来供电电源在电场中属于超过火花始发点那一部分的脉冲电压的能量储存起来,以定向直流电压方式输入电场转化为电晕放电,使粉尘荷电,起到收尘的作用,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而电感6则可起到改善放电状态的作用,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节电装置中释放电阻7的作用是在装置停止运行时,把电容器5原先储存的能量释放掉,以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而阻尼电阻8的作用是在本装置工作的过程中,因某种原因造成火花放电时,辅助电感6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介轩,未经张介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39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